电台播音员:声音神学的样板 1

国家电台的声音是国家意志的表征。事实上,不同的国家意识形态往往要求有不同的声音形态。广播电台将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声音形态,这样,播音员的声音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意志的声音样板。播音员本人也即成为国家声音的代言人。

革命题材的电影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声音记忆。在那些关于国共内战题材的影片中,我们总能听到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电台播音小姐,以一种带南方腔调的国语,一种软绵绵、娇滴滴的性感声音,播放着被矫饰过的前线战况,这与国民党军队败绩的事实形成反差,造成强大的反讽效果,国民党政府电台言论的谎言性质暴露无遗。南京政府试图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化的亲和力。他们通过电台声音,软化政府形象,以掩盖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冲突,美化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南方都市化生活的享乐主义的和谐景象。这也是他们洗刷自己的军政府色彩的手段之一。

与南京声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延安电台的声音。南方化的柔软和颓靡相比,延安声音则带有北方化的清越、干脆和坚硬。延安时期的广播是革命时代的国家声音样板的雏形。第一代播音员夏青、齐越等人的播音,建构了革命化的声学系谱。新华社社论和政治领袖的言论,如《别了,司徒雷登》等,有一种铿锵有力、大义凛然的效果。这一革命化的声音艺术,在50年代末期夏青等人的《九评》播送实践中,形成了完美的国家主义声音美学,并上升到了“神学”的高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