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一种黑暗的技能——影片《钢琴课》1

“你听到的不是从我的口中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我自六岁起已没讲过一句话,甚至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爸爸说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终有一天会毁了我。”——艾达

影片《钢琴课》的导演是来自新西兰的女性导演简坎平恩,虽然不是来自欧美等电影发达的国家,但她始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导演之一。《女性电影史纲》这本书中曾提到,澳洲的女性导演之所以能够跻身国际影坛,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大力资助,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工业形成之前,女性意识早已传递到澳洲,因此,女性电影在澳洲的创作土壤十分肥沃。简坎平恩塑造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都顽固、坚韧,与外界格格不入,喜欢探索精神世界。她们往往很难以正常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但却发展出一个自己的艺术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她们得以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为自己赢得一份独处的自由,同时也为自己在由男性主宰的社会秩序中找到一种反抗的可能。

一、“前语言阶段”

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艾达在六岁时便不再开口说话。按照拉康的理论来说,艾达对沉默的选择,意味着她选择停留在“前语言阶段”,拒绝进入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象征秩序”中。而“前语言阶段”经常被看做充满了母性、混乱、欲望、无意识等特质,带有很强的自然属性,所以,艾达的沉默,在其父亲看来,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甚至有种惘惘的威胁。父亲把艾达嫁给了一个新西兰男人,因为在那个漂洋过海才能去的遥远地方,有个男人认为不说话不是问题,还说:“神爱哑的东西,为什么我不能?”

不过,艾达跟他的新丈夫斯图尔特想象的其实并不一样。沉默不是寂静,寂静是宗教的境界,是原点的感觉,意味着一切归零,两者并不相同。艾达虽然不说话,但内心就像大海,澎湃、深沉,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就像她的那架被遗弃在海边的钢琴一样,远远看去,它静静地待在那里,简洁、肃穆得像一口棺材,但它的身后却是不断起伏翻滚的海浪。斯图尔特是一个到澳洲来淘金的白人中产者,跟艾达相比,他的身上背负了很多现代文明的负担。艾达的情感是直接而强悍的,而他的则显得更加现实、功利、谨慎,顾忌更多。在还没有见到艾达的时候,斯图尔特紧张地不断梳理自己的头发,甚至只是面对照片上那个看起来严肃克制的“圣女”,他便生出些许敬畏之心。而另一位男主角贝因却有所不同,尽管他也是外来的白人,但是对这位来自文明世界的女子却没有太多的感觉,在艾达刚刚抵达海滩的时候,当斯图尔特问起贝因对艾达的印象时,他只是觉得艾达看上去很疲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