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 1

黑暗的中国在探索中前进。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正在襁褓中艰难地孕育着。

1921年7月,28岁的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

1921年6月29日,下午6点。暮色已经降落下来。长沙小西门码头,一辆待开往上海的小火轮已拉响了起航的汽笛声。

这时,只见有两个人踩着汽笛声,急急忙忙地跳进船舱。未等这两个人站稳,船就拉响了汽笛,徐徐地离开了码头。

这两个人,一个是英俊高大的毛泽东,一个是矮矮胖胖的“何大胡子”何叔衡。他们刚刚接到通知,要去上海参加一个秘密而十分重要的会议。没有让任何人或是亲友来送行,毛泽东和何叔衡身穿长衫,各持一把雨伞,匆匆地出发了。

“好险啊,再晚一步的话,我们就失之交臂啦!”何叔衡搓着双手,有些庆幸地说。

“是啊,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毛泽东也在庆幸着。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图为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望志路106号。

应该说,这确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内外七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的13位代表,分别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平)、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包惠僧(广州)、周佛海(日本)。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但他因广州公务繁忙不能抽身,特指派包惠僧与会。与会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这些人中,最年长的代表不过45岁,是和毛泽东一起来的何叔衡,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15位与会者的平均年龄是28岁,正巧是毛泽东的年龄。他们或西装革履,或身着长袍,是一色的知识分子模样。在当时,毛泽东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代表们以“北大暑期旅行团”的名义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博文女校,会址设在不远处李汉俊的哥哥、同盟会元老李书城家里,门牌是贝勒路树德里三号。7月23日正式开会,最后一天(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大家推举张国焘主持会议,毛泽东和周佛海做记录。会议正式确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通过了党纲,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关于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会议确定要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30日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分散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继续开会。图为南湖游船。

毛泽东有着许多实际活动经验,但他不像在座的李汉俊、刘仁静、李达等精通外文,饱读马克思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会议上,不少人常常引经据典,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毛泽东除担任记录外,只作过一次发言,介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

毛泽东给与会者留下的印象是老成持重,沉默寡言,“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他很注意思考和消化同志们的意见,常在住的屋子里“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乃至“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有些同志不能体谅,反而说他是‘书呆子’、‘神经质’。”

后来成为毛泽东对手的张国焘,把毛泽东描绘为:“一位较活跃的白面书生,穿着一件长衫,也脱不掉湖南人的土气。但他的常识相当的丰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比王尽美、邓恩铭等高明多少。他健谈好辩,在与人闲谈的时候常爱设计陷阱,如果对方不留神而坠入其中,发生了自我矛盾的窘迫,他便得意地笑了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