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毛泽东不承认的婚姻 4

建国后不久,一封由北京邮来的交“罗鹤楼老先生启”的信件,寄往罗家。这正是毛泽东的亲笔信。收信人罗鹤楼便是罗一姑的父亲。毛泽东向罗府全家表示问候,并说如罗老先生身体尚健,欢迎他去北京走走。遗憾的是,罗鹤楼老先生已于1943年12月去世了。关山阻隔,毛泽东不知这个情况,才有了这封迟到的信件。

1925年2月,毛泽东回乡搞农民运动,常去杨林一带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罗家是去杨林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因此常去罗家。这期间,毛泽东与罗老先生,还有他的侄儿罗石泉交往甚多。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后来罗石泉加人了中国共产党,连罗鹤楼老先生也成了农协的积极分子。

“马日事变”后,罗鹤楼和侄儿罗石泉自然受到牵连。国民党反动派抄了罗鹤楼的家,逮捕了罗石泉,对他们进行了种种迫害。50多岁的罗鹤楼只好携家带口,远走洞庭湖区种湖田。罗石泉罚重款后,经人保释出狱,去华容一带当上了教书先生,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才回到家乡。回家不久,罗鹤楼老先生就去世了,终年72岁。

新中国成立后,罗石泉在家乡教小学。前面说到的毛泽东写给罗鹤楼的信,便是由罗石泉代为复信的。毛泽东收到他的信后,即给他写信:来信收悉,十分想念你们。承蒙关注,极表谢意。

1950年5月,毛岸英受父命回乡,专门约请罗石泉到他居住的毛氏公祠见面叙谈。毛岸英依乡例叫他“舅舅”,赠他鹿茸、茶叶及人民币20万元(旧币),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转达了父亲对他的问候。

那时,罗石泉已经61岁,年老多病,家口众多。他任教的小学是族立学校,薪水没有保证,生活十分困难。岸英回京后,向父亲谈了罗家的情况,毛泽东当即请人为他汇去300万元(旧币),以解燃眉之急。弟媳王淑兰从北京回韶山负责招待所的工作后,毛泽东又嘱咐她:要常去罗家看看,他们都是受苦人。王淑兰记着大哥的嘱托,曾多次和九弟毛泽连去罗家看望他们,并送去大米、黄豆和豆腐干等物。

从以上的事实不难看出,毛泽东当年不满意的只是那桩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而对罗氏和罗氏家族,却没有丝毫的嫌弃之情。相反地,正是因为这桩婚姻的不幸,他对罗氏一家更加充满了关心和同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