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自登基以来,手下大臣们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他对此颇感无奈,忍不住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李训和郑注听到此言大喜过望,他们的机会又来了!既然文宗不喜欢看朝臣拉帮结派,那就应该为皇上解忧,把这些喜欢争斗的人都赶出朝廷。现在李德裕已经不足为患,但还有李宗闵在朝。当初两人献计献策把李宗闵调回京城,是为了拿他当枪使,对付李德裕。既然李德裕都被贬谪出去了,李宗闵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
郑注想升官,就直接去找李宗闵说自己想弄个宰相干干,问他能不能在上朝的时候主动推荐自己。谁知道李宗闵根本不理他。在李宗闵心中,郑注不过是靠着方术得到皇帝宠信的佞臣,李宗闵自诩正人君子,不屑与郑注为伍。郑注在李宗闵处碰壁,更加坚定了他要除去李宗闵的决心。宰相有什么了不起,从现在起,郑注就是宰相的“克星”。
他和李训一合计,李宗闵是几朝元老,是两度为相的人,直接除掉他不现实,那就先剪除他的党羽吧。京兆尹杨虞卿是李宗闵的重要盟友,郑注不喜欢他,那就从京兆尹身上开始自己的“救国大计”吧。
文宗自从上次生病被郑注治好之后,凡是身体抱恙,都坚持一个原则:不信太医,只信郑注。京城突然间谣言四起,说郑注替皇帝炼制的金丹需用小孩的心肝做药引子。散播谣言的人具体是谁,一时之间不好查找。反正一时间,京城处处都在议论皇帝被奸臣蒙蔽双眼,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文宗听说这个传言之后,龙颜大怒,要严惩造谣之人。
郑注趁机告密,说自己已经查出,市井之中的流言最早是从杨虞卿的家仆口中传出去的。文宗对郑注的话深信不疑,立即下令调查杨虞卿。李宗闵见状,当然要替杨虞卿说好话。两个人本来关系就不错,一起共事多年,合作愉快。现在杨虞卿出事,如果他不出面的话,定会让其他盟友们心寒。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李宗闵深知此理。他一边竭尽全力营救杨虞卿,一边来到皇宫向文宗求情。
郑注和李训早就在文宗说尽李宗闵的坏话,最严重的罪行就是结党营私、目无皇权。对于缺少自信的皇帝来说,最害怕的不是臣子无能、贪腐,而是藐视皇权。仅此一条就能让李宗闵无法翻身。文宗打定主意不给李宗闵面子,还要想方设法制他的罪。他站出来说情,正中郑注他们的下怀。文宗授意三法司连李宗闵也一起调查,他就不信李宗闵为官多年,没有一点毛病。在皇帝的特别“关照”之下,李宗闵果然“有罪”。就这样,他被免除宰相一职,赶出京城,发配明州做刺史。
李德裕走了,李宗闵也走了,他们的靠拢者缺少了主心骨,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李训和郑注一连打发了李德裕、路隋、李宗闵三个宰相,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克星”。这下满朝文武要么绕着这两个人走,要么拜到二人门下,结成新的阵营。于是原来追随过李德裕、李宗闵的大臣只敢埋头做事,明哲保身,王涯、贾餗等受过郑注恩惠的大臣则自觉维护起新阵营的利益。
李训、郑注跟在文宗身边,接连做成几件大事之后,发现不管是罢免高官还是提拔亲信,都必须仰仗皇帝的权威。至于大宦官王守澄的势力,则被他们无视了。两人达成共识,大唐还是李氏的江山,只有紧跟文宗的脚步才能永享荣华。文宗素来厌恶宦官,他们决定帮助文宗一起驱除宦官的影响力,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文宗讨厌宦官有充分的理由。他的爷爷宪宗、兄长敬宗都是被宦官杀死的,他的父亲穆宗和自己都是被宦官拥立上位的。祖孙三代四个人的命运都操纵在宦官手中,这一现实让文宗恼羞成怒。他从继位的那一天起就渴望有朝一日得掌大权,就把身边的大宦官们一个一个都除去。可惜他能力平庸,一直没有等到真正掌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