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没有膨胀(1)

“二战”期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郁郁寡欢的男孩被妈妈带去看心理医生:“他最近情绪很低落,突如其来的,他不想做任何事情。”

“你为什么会情绪低落呢?艾尔维?”医生问男孩。

“宇宙正在膨胀,宇宙代表着世间万物,如果它在膨胀,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四分五裂的,那将会是世界末日。”

“那和你有什么关系?”妈妈一边对艾尔维大声吼着,一边向医生抱怨,“他从此不再做作业了!”

艾尔维瓮声瓮气地说:“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宇宙和作业有什么关系啊?”妈妈的声音从怒吼变成了尖叫:“你现在是在布鲁克林,布鲁克林没有膨胀!”

好吧,我承认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伍迪·艾伦《安妮·霍尔》中的一个桥段。伍迪·艾伦不是我最爱的导演,《安妮·霍尔》也不是我最中意的电影,但是丝毫不妨碍我把这部片子颠来倒去看了许多遍,而且每回看到这段对话我都会放声大笑。

妈妈的话当然是对的,宇宙和作业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就像一个无限遥远的目标不是目标,而是一个欺骗,一个无限遥远的理由也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借口。

艾尔维应该去写作业,因为艾尔维在布鲁克林,布鲁克林不仅没有膨胀,布鲁克林也没有被轰炸。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出动1000架次飞机空袭伦敦,长达十个月的不列颠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据统计,这期间伦敦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逾4.3万名市民死亡,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有时候我忍不住替艾尔维惋惜,因为和宇宙在膨胀相比,德国人的炸弹显然是一个更好的理由。当然,问题在于,没有谁会为了不写作业而选择德军的炸弹,问题还在于,当死亡的威胁真的近在咫尺时,人们也许才会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恰恰就在于读书写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

比方说那张著名的“在废墟中读书”的老照片:在德军炸弹刚刚问候过的图书馆里,硝烟仍未散去,遍地都是瓦砾和断梁,三位头戴礼帽的伦敦市民安静地伫立在尚未倾圮的书架前,浑然忘我地凝神寻找书籍。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画面能比这张照片更好地阐释人类文明和尊严的“败而不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