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坏帽子未必坏,好帽子未必好
李嘉诚说:“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学习并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从步向成功的角度,职场的软帽子确实五花八门,因人而异,错综复杂,要完整、清晰、系统地梳理出一套子丑寅卯的方程式,确实不易。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出一些“失败的因子”,从而减低失败可能性,提高成功概率。
比如,就有这么两顶有名的帽子,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往往会搞反方向:有一顶帽子,其实未必是个坏帽子——至少没有那么坏,我们却都觉得不好,避之唯恐不及;另有一顶帽子,明明不是个好帽子——至少没有那么好,我们戴着反而沾沾自喜,唯恐他人不知。
第一顶帽子,是你可能愿意给别人戴的,叫“拍马屁”。
有个著名的故事。有位京官要派往外地任职,去向老师告别。老师说:“外官不易为,宜慎之。”这人回答:“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老师大怒:“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答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老师点头表示很同意:“你的观点倒确实很有见地。”这人出来后,对别人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这个故事说明,拍马屁是个技术活,而且技术含量不低。有不少人,对那些跑到了自己前面的选手,甚至不管是不是在同一个赛场竞技的,言辞中总会充满不屑,而且说来说去,到最后都归结为一句:“牛什么牛?不就是会拍马屁吗?”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除了反映出你的羡慕、嫉妒、恨,更暴露了你的智商。其脑残之处不在于低估了那些跑赢的对手,甚至也不在于低估了公司领导与老板的能力和智力,而主要在于严重低估了拍马屁的技术含量。
俗话说得好:屁股上挂暖壶——有一定的水平。我发自内心地认为:一个能把马屁拍好的人,是一个有水平的人,哪怕他还没有完全脱离低级趣味,那也不妨碍他是一个有水平的人。你要相信,一个总是能把马屁拍得比你好的人,其工作中的表现可能也会比你好;其智商情商,可能也都在你之上。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人家“会拍马屁”,这可能并没有骂到别人,却反而暴露了自己。反过来,如果有人说你“会拍马屁”,也犯不着着急上火、立马撇清、再三争辩,倒不如坦然笑纳。
另一顶帽子,是你可能喜欢别人给你戴的,叫“有才华”。
三十多年前,在谈到员工潜能的话题时,彼得·德鲁克说:“我曾见过‘高潜能’的人在十年内,江郎才尽,变成平庸的中年人。我也看过资质普通的人,在所谓‘天才’卖弄聪明时,脚踏实地往前到达目标。我也见过在某期间,没有潜能的人,突然间大放光彩。所以,我认为潜能只是种错觉,把它留给学校老师,企业人看的是绩效表现。”
潜能,类似于我们经常用的另外两个词——才气、才华。
才华横溢,才气过人,不好吗?好。至少听着好。不过,气啊、华(花嘛)啊什么的,有点虚无缥缈,还不如能力这样的说法实在。
光有能力还远远不够。企业以贡献论英雄,能力必须体现为业绩。没有成果和贡献的能力,对于组织是没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看,在企业中实际可以说并没有“潜能”这回事。
这么说,的确缺少一点情怀。但职场并非讲情怀的理想之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在战事频繁、崇尚军功的鼎盛西汉,到死(因为没有达到业绩标准)不得封侯,“有才华”的帽子戴得一点都不愉快。
如果你颜值高,主要就不用看气质。如果你业绩好,就没有人在乎你是不是有才华。怀才不遇?这是什么鬼?“华人创意教父”包益民早就说过:“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如果某人总是有意地、不放过任何机会夸你“有才华”,那么你要相信,他极可能开启的是打脸模式,此时你不妨来一招姑苏慕容氏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微笑回复:“你才有才华!你们全家都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