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芥》导演阐述(节选)

电影《草芥》是一部诗意的现实主义电影,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在于将故事主人公庞杂的心态与心理的微妙变化,蕴涵于景象万千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影片气势恢宏的文化韵味。

电影《草芥》的全部场景取自北京城内外,镜头穿梭浸润京味文化的胡同、城墙、牌坊,见证40多年北京历史的冷巷子、苏式建筑、村落,展现优美意境的池塘、铁路、古桥,浮现富有寄意的古长城、地下旅馆、废弃墓道,回味气势宏大的引桥、炼钢炉、祭台,这将直接确立影片丰富的历史、文化胸襟又有优美意境的视觉构造。

总之,电影《草芥》是大全景与近景的完善融会,对演员的表演是一次挑战,请求肢体语言的幽美和节奏的控制,同时不乏激情与投入,但要把握住分寸,要抑制感情的过火吐露,表演要做到不温不火,做到内心狂野表面冷淡。演员将加入剧中人物原型的生活体会。采取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联合,对非职业演员进行适当练习与排练,坚持非职业演员鲜活的生活质感,精确地实现剧本划定的任务。

电影《草芥》对镜头的要求是一首铿锵上口的韵律诗,所有的镜头每一格都要有所变化,精心部署各种变化的视觉元素,统一场景的拍摄要不重复,既要包容镜头的纪录丰富信息、描写事件进程之特长,又兼具前后镜头连接之匹配(包含颜色组成、光线明暗、运动方法)的特质。做好人物调度与镜头活动的协调,镜头运动要富于变化,或横移,或鸟瞰,或仰望,或遵守定向移动,相信其视觉效果将更为愉悦、丰富。这在我的电影风格的摸索里将是一种独特的视觉经验。

电影《草芥》有两种独特的视觉元素,拍摄的角度应是畸形的视角,窥视探头的存在,决定了影片一定会有一些俯拍镜头,这在镜头风格的把握上要加以恰当的加强。跟着人物内心的变异与扭曲,影片的后半部可能会有一些广角镜头加以夸大。

影调的后果主要依附天然风物和光线,人物造型、光线掌握和环境的抉择要衬托人物内心的抖动,从而正确渲染场景氛围和人物心理。由于本剧是低成本制作,要求对光线的细节掌握,准确盘算外景光线的时间和效果,将其魅力多档次、多视角地折射出来。

电影《草芥》进行同期录音,音响(同期声、配音和音乐)应踊跃参加剧作,更好地渲染影片气氛,烘托人物情绪变更。音乐光辉又博大,激昂又深厚,与唯美的画面、浑朴的文化底蕴、舒缓热闹的节奏构筑一段气势博大的视觉盛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