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笠人:我要恢复中国电影的传统 1

王笠人:我要恢复中国电影的传统

你之前的短片《城市的精神漫游者》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那也就是一部很典型的学生作业,讲一个城市边缘人的无聊的一天生活,说实在的,那时候什么都不懂,都是自己出的钱拍的,到后期剪辑了一版没钱剪,搁了两年,后来一看不行不想剪了,但对我意义重大,那是我第一次拍东西,也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之后开始拍专题片、广告,再结合以前在电影学院学的一些东西,渐渐地琢磨出未来电影的基本形态。

你的长片处女作《草芥》从哪一年开始筹拍,前后一共用了多长的时间?

《草芥》从2005年7月份开始筹备,之后到开拍前我们一直在看景,2006年1月1日拍摄,1月24日因为春节停拍,之后等到3月底又开始拍摄,第二次刚拍摄一天,因为打架拖延7天后继续拍摄,总共拍摄33天,到2006年11月后期最后完成。

影片获得了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资助,整个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在2007年5月,我在一个机房做后期,基本把自己的积蓄花完了,但我在8月底完成了一个初剪带,9月底查了鹿特丹电影节的网站把带子给他们寄了过去,10月份鹿特丹电影节的一个副主席过来了,在中戏一个酒吧和我聊了两个小时,11月初他们通知我:他们通过从全球几百个电影项目中评选决定资助我的电影,我在这里再次感谢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去年我向很多朋友推荐鹿特丹电影节,他们都把自己的电影寄过去了。

影片采用什么设备、机器完成的?大约花费了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哪里?

影片用SONYPD150拍摄,DVCOM带子完成,前期拍摄不含人员费用大约花了10多万,大部分是我的积蓄,后期是鹿特丹的基金。

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1996年你在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专业的学习给你带来了何种改变或启发?

我上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硬件,在电影学院的学习只是赋予你学会怎样专业看或学电影,还有就是长期的学习给了你自学的能力,我从电影学院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所适从,就是写不出东西,慢慢地过了几年艰苦的日子,去社会上工作生活,又看了很多的好电影、书籍,逐渐地融会贯通。

移动长镜头和纵深调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弥补了镜头语言的不足。但这样也形成了你的一种电影风格。

移动长镜头和纵深调度也是有难度的镜头语言,我相信能够展现真实空间的长镜头是电影的真正意义所在,而长镜头也不是固定长镜头,电影是要讲究场面调度。对于我来说,在我前面的几部电影,更多考虑的是有意思的场面调度,电影失去了震撼力的场面调度,失去了空间、镜头转换,电影会失去一部分意义,镜头组接可以叙事渲染气氛,长镜头同样可以做到,这只是导演的一个选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