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书画收藏的时代特征
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至公元581年隋朝建国的361年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由统一而分裂的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随后由司马氏暂时统一于西晋,维持了39年的小康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兴起之后,问鼎中原,十六国连年战乱,哀鸿遍野,又进入了一个分裂时代。直到5世纪初,才由北魏拓跋焘统一,后为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所更替,称为北朝;西晋被迫东迁,偏安江左是为东晋,5世纪初为宋、齐、梁、陈所更替,世称南朝。于是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但却是文化艺术的飞跃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时期,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这一时期绘画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卷轴画开始兴起,卫协、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一批优秀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绘画理论的研究开始发端,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无疑这种专业评说使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
中国书法绘画的鉴赏和收藏,正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
首先,材料的革命,使收藏成为可能。纸张发明之前,中国文字的载体主要是竹木简,绘画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纸的普遍使用与纸书的流行是在东汉中后期(2世纪中叶),到汉末(3世纪初)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并于三国后期(3世纪中叶)完成了简纸的转换。曹操在推进纸的推广中曾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曾下令:“自今诸掾属侍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而西晋太康年间,因左思《三都赋》名动朝野,人们竞相传抄,致使洛阳纸贵,说明在当时,纸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书写材料。东晋末叶(403年),桓玄代晋自立,颁发诏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帝王的行政命令,才使纸彻底取代了简。纸绢卷轴画的出现,极利于收藏和流传,这就使人们的收藏活动得以实现。
其次,与收藏行为相伴而生的鉴定,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以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无须辨真伪。至六朝则涌现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专志于绘画,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画家,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人数达百人以上,他们地位显赫、画艺精湛、声誉卓著,深受时人推崇,其作品也为人们欣赏、收藏和流传,随之也出现了仿制品,对大书法家的作品,因为仰慕或谋利的需求,出现了模仿、造假等行为,于是就有了鉴定问题。
再次,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同时还开展鉴别、评级、著录等一系列活动,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因此,对古画鉴藏的研究,应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