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奸臣斗智(2)

迫不得已,王阳明只好让中军官取来弓箭,对许泰等人说:“下官初学,休得见笑。”王阳明站到射箭场上,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搭弓引箭,嗖的一箭,正中靶心。在场的两军兵士尽皆拍手喝彩,响若万雷。许泰等人见状,心知无趣,说“是偶然幸中”。然而,其后的第二箭第三箭也都射中了靶心,兵士们发出的欢声震撼大地。北军兵士们赞道:“咱们北边倒没有恁般好箭。”许泰等人说:“是老先生久在军中,果然习熟。已见所长,不必射了。”无趣退场。

虽然《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并没有记载,但如前所述,年轻时候的王阳明,曾经沉溺于 “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与佛氏,直到三十五岁时,他才开始崇信儒教。因此,王阳明擅长射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仅如此,当时王阳明甚至已经达到了所谓无我无心的境界。

另外,“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这句描写,也展现了弓术的至高境界。前文中曾经提到过,德国哲学家欧根?赫立格尔曾在大正年间来到日本,一边于东北大学执掌教鞭,一边修习弓术和禅道。在他的演讲录《日本的弓术》中写道,弓术的阿波师范曾经教育他说“弓不能靠腕力来拉,而要用心来拉。学的时候,一定让肌肉彻底放松,松懈自己身上的气力才行”,而处在西欧理性主义立场上的他,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用心来拉弓”。也就是说,心中有了拉弓的想法,“想要去拉”的心的主体就是“我”,弓则是与“想要去拉”的我对立的。因此,如果希望做到“用心来拉弓”,就必须舍弃“我”,进入“无我”的境界。做到了“无我”,那么事物与“我”之间的对立就会消失,变得“物我一体”。

如果想着要做到“无我”,那么就需要“无心”。一旦做到“无心”,弓和“我”就会融为一体,不再是由“我”来拉弓,而是由弓自己来拉弓,神技也就由此诞生了。王阳明之所以能够三发三中,或许是因为他达到了这种境界。

此外,在《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里,还记录了因此事引发的后事。比试过射箭之后,当天夜里,刘翚派出心腹,到北军中去打探兵卒们对此事的看法,兵卒们都说:“王都堂做人又好,武艺又精,咱们服事这一位老爷,也好建功立业。”

第二天,刘翚对许泰、张忠说:“北军俱归附王守仁矣,奈何?”几个人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率领北军离开南昌。然而,这群恶棍在离开南昌之际,杀害了数百名远近的良民,说是朱宸濠的残党余孽,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当时,武宗由淮扬抵达京口,暂且在杨一清的宅邸中逗留,许泰、张忠等人谒见武宗,谎称自己已经将残留南昌的朱宸濠残党彻底肃清。其后,武宗一行渡过长江,驻扎在南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