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另一面》 无字碑

陕西乾县武则天陵墓,陵前有一通高大的无字碑,这是很多人熟知的。

有人说,这是因为武则天的功德大到无边,天下文字不可胜记;也有人说,武则天自以为平生毁誉参半,是非功过且让后世自由评说吧。于是,墓前留下了空白的石碑。

这些说法,我是不信的。只见过把小芝麻吹成大西瓜的,谁见过刻意低调的帝王?退一步讲,就算唐朝很开明,帝王的功过是非全让天下苍生说了算,如此通情达理的中国帝王,除非脑壳坏了。

墓地上的神道碑,是对人一生的盖棺论定,通常在其身后刻就。唐中宗恢复唐朝正统后,一定为这篇文章伤透脑筋——对自己的母亲,曾经的大周皇帝,好话没法说,坏话不能说。君臣相顾茫然,乾陵前就有了无字碑。

不知你对此有何看法?反正我想起这块著名的无字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李家人的苦衷。

据说,东晋贤相谢安、南宋奸相秦桧墓前,各有一通无字碑。清代学者梁绍壬说:“谢太傅墓碑无字,伟绩丰功不胜记也;秦太师墓碑无字,秽德丑行不屑书也。”这种将二人划分为好人坏人的简单粗暴的分析,我也是不信的。

想来也是,“无字碑”的说法,根本文理不通,既然是碑,应该有字。无字碑,好比说这是本无字的书,那是个沉默的演讲家,岂不无厘头?然而,历史上的无字碑确实存在,一定有其原因。

那么,墓前为何频频出现无字碑?让我以南宋为例,说点自己的看法。

古人死后,入土为安,同时随葬一块写字的石头,即墓志,也叫“圹志”。圹志,通常是急就章,内容也简略,简要叙述墓主人名讳、世系、行实、生卒年月、埋葬地点等等,一般由墓主人的亲属执笔。

金华县南宋郑刚中墓出土的《郑刚中圹志》,由郑刚中的儿子郑良嗣撰写。他在文章末尾说,父亲的道德文章“须托名笔于神道,以信万世,良嗣不敢称述”。意思是,我的文字只是临时埋入地下的,至于地面的煌煌丰碑,则应该请名人来做,本人德行一般、才疏学浅,不敢做这样的文章。

身份显赫的人,往往地下随葬圹志,同时又在地表树立丰碑。圹志,埋在地下,反正别人看不到,自家人将就写过,潦草一点也无妨。而墓表碑刻,乃观瞻所系,必须请名人执笔,非但要内容翔实,更要文采粲然。

向名家请铭,费时耗力,如果不幸遇上个摆谱的、扭捏的名人,拖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所以,神道碑的树立,通常比下葬晚几年。宁波奉化县溪口的南宋魏杞墓,是在其下葬数十年后,才补立的由丞相郑清之撰写的神道碑。

有力之家,生前开始营建墓地。今日温州地区流行的“生坟”习俗,古已有之,南宋人称之为“寿藏”。墓地之上,早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准备妥当一块空白的石碑,只等着死后,请名人填上。

于是,问题来了。像秦桧这样的人,生前的名声,已然不乐观,去世后,树倒猢狲散,人缘又不好,我估计不会有人愿意为他写墓铭。这就有可能催生无字碑。

别以为古人都是孝子,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向名人请铭,既麻烦又费钱。请不到、请不起、不愿请、不屑请、没时间请,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催生无字碑。

还有另一种状况。台州临海县双港乡的南宋谢深甫墓,墓前也有无字碑。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后来是宋理宗皇后。原本计划立于墓表的文章已经请人写好了,可是,谢氏子孙宦游在外,无人出面张罗摩勒上石的事,一拖再拖,于是,墓前又多出一块无字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