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垣阴谋 (4)

这时候,皇室的地位受到了歧视,而密谋者们的企图得到了政局的助力。外国军队占领了京城,许多省份经历了大造反的阵痛,百姓可能会欢迎统治者的变迁,而篡权的辅政大臣们对于所有国务的成熟经验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叶赫那拉氏那富有男子气概的不知疲倦的能量,加上荣禄及其他忠实追随者的有力支持,很快就让事情有了新的面貌,而军队的统帅曾国藩,她所提携的官员,从太平军手里克复了(安徽的)安庆,对她的事业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形势向有利于她的方向转化。从此以后,她的勇气和手腕使她能够挑起对手互斗,赢得了时间与朋友,直至密谋者们失去机会。然而,她的目标与野心,她在都察院内的朋友们已经表达过的,却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了,因为清朝家法禁止皇太后干政,而且存在相当近的先例,即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都是由一班大臣辅政。就这两个先例而言,太宗皇后在政府里没有任何发言权。不过,一班大臣摄政的先例也被当作不祥之事,因为康熙冲龄时的几名辅政大臣,若非被发配充军,就是被迫自尽。很可能,恭亲王在鼓励和支持两宫皇太后的诉求时,还没有领略到叶赫那拉氏的个性力量,他认为一个女人辅政,会将最高权力交到他自己手中。

一位曾随驾避往热河的满人,描述他的经历,着重谈到叶赫那拉氏无尽的勇气和她举止风度的个人魅力,这些品质使她在大内侍卫们当中享有美誉,也为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场阴谋最危险的时期,她小心翼翼地避免激起冲突,或引起篡权者们的怀疑,因此未与荣禄公开协商,而是买通太监安德海充当秘密中介(关于此人,后面还会讲到)。通过此人,每天有报告安全地送给京城里的恭亲王,与此同时,叶赫那拉氏假装宁静淡漠,故意对怡亲王表示顺从,打消了他的疑心。

八月十一日,辅政八大臣开会讨论局势,会后颁发一道上谕,以强烈的措辞斥责了御史董元醇在一份奏疏中提出的建议。此人请求任命两宫皇太后共同听政,并以先皇的遗诏作为这个提议的权威根据。与此同时,辅政八大臣以小皇帝的名义宣布,梓宫将于下月初二启行回京。这正是叶赫那拉氏一直在促成并等待的步骤。由于行在的大臣们和辅政大臣们都必须全程(约五百里)陪护梓宫回京,而灵柩车又沉重无比,由一百二十人推进,行走在多石的山路上,行进的速度必然很慢。每隔约五十里一站,必须准备休息之所,以庇护先皇遗体,让陪侍的官员过夜,如此一来,辅政大臣们至少要走十天的路程,如果天气不好,则会耗时更久。对两位皇太后而言,灵车的缓慢行进十分有利,因为她们不用参加护送的队列,而是领头先行,乘快轿用五天时间就能赶到京城。清朝习俗与宫廷礼仪规定,殡葬队伍启程时,新皇和先帝的殡妃们要参与祈祷与酒祭,然后加紧赶路,提前到达目的地,准备举行类似的敬仪。于是叶赫那拉氏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大为有利的战略位置,能够远远抢在敌人前面抵达京城,她迅速与恭亲王敲定了自己的计划,要给敌人一个热情的欢迎。

载垣及其同伙也心知肚明,被这位年轻皇太后甩在后面,他们处于大为不利的地位,前途会险情叠现。他们于是决定在途中暗杀叶赫那拉氏与另一位皇太后,为此下令:让首席辅政大臣的私人卫队护送两宫皇太后。要不是荣禄听到了这个阴谋的风声,两位皇太后肯定无法活着回到京城。在叶赫那拉氏激励之下,荣禄迅速采取行动,连夜率一队亲兵离开送葬队伍,火速前去保卫两位皇太后,在她们抵达古北口之前追了上来,此处是从平原进入蒙古关口的尽头,就是将要实施暗杀的地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