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安杰伊·费迪克完全明白这种状况,并且在他负责波兰TVP1电视台纪录片部的1996—2004年间设法将之付诸实践。他为波兰纪录电影开创了电视节目《纪录片时间》,为外国纪录电影开创了电视节目《睁大你的眼睛》,以及《有争议的纪录片时间》,该节目取得了惊人的高收视率,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在黄金时段播出,更是由于节目的争议性。有人指责他费迪克偏爱耸人听闻的主题,过于注重有意识地震撼观众。但毫无疑问,正是由于他纪录片才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制片人,他还担任电影的艺术总监。
费迪克的门生之一艾娃·宝仁茨卡,之前曾经凭《警长故事》(1987)声名鹊起,该片讲述了一个自立为王的残酷的小镇执法官的故事。她的纪录片生涯触及的第一个敏感话题来自《十三个》(1996),讲述了一个单身母亲独自抚养十三个孩子,在贫困与无情的现实中挣扎。批评家指斥其风格违反道德,充满负能量。她的另一部电影《阿里桑娜》(1997)尽管赢得了克拉科夫电影节大奖,却还是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批评。该影片残酷地探究了1990年因国营农场关闭而陷入贫困和无助的人们。标题是一个廉价酒的牌子,他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导演被指责在镜头前展示醉酒是不道德的,而且从她的作品中无法看到任何积极的一面。其实并不是她真的看不到——非不能也,实不愿也,宝仁茨卡在电影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见。因此毫不意外地,她的一小时长纪录片《他们》(1999)登上银幕后引来更多的批评:影片塑造出了华沙的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的群像,拍摄地点不只是在街道上,还包括他们露宿(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用“住宿”这个词)的地方:下水道、废墟、垃圾桶,以及臭名昭著的被称为“地堡”的廉价客栈。运用同一种毫不粉饰的风格,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全职流浪汉”及精神病态的人们,显然会激起别人的不满和白眼。事实上,这是一部有力而勇敢的作品,突破了该类题材的“道德底线”,直斥病入膏肓的制度和冷漠的社会。遗憾的是,在宝仁茨卡后期的干预主义作品中再也感受不到这种力量。《北京:金色的1983》(2002)《维斯瓦河的另一边》(2008)这两部作品无非是展现对于边缘人的好奇心罢了。
马丁·柯莎卡是一名来自西里西亚大学广播电视系的摄影师,他的导演处女作《我生了个多漂亮的儿子啊》成功的背后无疑得到了安杰伊·费迪克的大力扶持。该作品简直是一个经典范例,告诉你运用设置在一个小房间内的简单镜头拍摄视野所及的一切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运用无所不在的镜头,拍摄即兴的、张力十足的环境,作品真实坦率。柯莎卡在其位于克拉科夫的局促的住所内,用镜头拍摄自己和父母,尤其是对任何事都喋喋不休的母亲。事实上,摄像机就杵在那里,拍摄行为本身就更像挑衅。这个家庭心理剧无可辩驳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心理和社会真实性,从而超越了电视屏幕上描绘的日常生活。然而,五年后沿用该风格进行的另一次尝试——《事情总会解决》(2004),一部讲述其严厉母亲眼跟前的婚姻的类似作品——再也没有那么发人深省。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导演,柯莎卡仍然不断寻找敏感议题,忠于费迪克的美学,尽管结果并不总令人满意。这一点可以从关于火葬场工人的纪录片《死亡有一张人类的面孔》(2006),以及关于抗癌斗士耶日·诺瓦克安然赴死的片子《存在》(2007)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