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景色的阴与阳

在其1757年的著作《论崇高与优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Sublime and Beautiful)中,英国哲学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从“崇高”与“优美”与人类最基本的风景审美感知形式之关系的角度讨论了这两个概念:前者,即崇高,可引起观察者的恐怖;后者,即优美,则可带来愉悦。后来,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将会用其有关如画景色的观点来调和这两个概念,这将缓和其极端性,将崇高与优美融合起来。如画景色聚焦于户外—旷野,断枝,风暴,年久失修的哥特式废墟—的自由和无拘无束,与之相对应的,是较为纷乱扰攘的人类关系,如解放了的性欲望、不求回报的激情献身以及秘密。另一方面,优美可在见诸于微小、精致、井然有序的风景地和内陆的受管控的、修剪合宜的花园中看到,与之相应的是得到了社会认可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通常更讨公众而非私人的喜欢。当然,这些风景审美的概念并非仅为西方哲学所特有;在中国传统中,风景中的精神问题、发现“自己与风景相共生”的人的问题与“人与风景都是‘气’(气息—能量)的产物”有关:

宇宙万物都起源于同一种气,这要感谢内在与其两个构成元素阴与阳(如“礼”)的调节使得到恰当安置的存在有了方方面面的展示。它导致了包括人在内的存在的无限多样性,导致了他们在一种风景中与他人及其内聚力的关系。

因此,这些原理,即崇高/阴和优美/阳,既反映了自然的两重性,也反映了它本质上的统一性:人是风景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是风景的观察者,或者说,风景可以被绘制成画,既充满令人愉悦的优美,又具有启发畏惧之心的崇高。台湾导演李安在其电影中,尤其是在《理智与情感》(1995年)和《断背山》(2005年)中,在其视觉、文化和情感风景的创作过程中,将这些西方的和中国的传统结合在了一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