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哲学(4)

《喜宴》讲的是高伟同(Wai-TungGao)的故事,他与赛门(Simon)有着幸福的同性关系,却又感到来自传统中国家庭让他娶妻生子的压力。伟同的中国租客葳葳需要绿卡,于是她同意嫁给伟同来安慰他的父母。电影的冲突来自伟同想与赛门同枕共眠的渴望和他对儒家思想价值观所提倡的孝顺遵从之间的张力。电影的第一部分利用情境的荒诞性而取得了一种喜剧效果,但在婚宴之后,则更加具有了戏剧性,当时,葳葳引诱了她喝醉的丈夫,有了身孕。伟同与两者关系的欺骗本质导致了他与赛门、葳葳和他母亲的争执。最终,伟同的父亲告诉赛门,他对他们间的关系心知肚明,并给了那个年轻人一个红包,这标志着他认可了他们的关系。电影的结局是家人间的和解:伟同和赛门都同意当葳葳孩子的父亲,伟同的父母同意支持他们间非同寻常的恋爱关系。像《推手》一样,该片呈现了面对传统儒家思想价值观与对个体自由渴望间相互抵触的利害关系时,人们为本真性而付出的努力。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强调礼仪规矩这样的社会德行,而道家思想则是一种自然主义哲学,支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詹姆斯·麦克雷(James McRae)在本书的“克己—《卧虎藏龙》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与自由之代价”一章中对这些主题作了详细的讨论。李安电影通常表现的都是这样一些主人公:他们被迫调和自己的天生欲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地培养自我。道家的无为主题在那些讲述武侠故事的电影中尤其突出:《推手》和《卧虎藏龙》。麦克雷的这一章还探讨了儒道主题间的张力。尽管主人公们只有通过打破已有社会规范的束缚才能获得本真性,但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代价则使故事的悲剧性因素得以推进。

《理智与情感》探索了遵循一个人的自然欲求(情感)与坚守社会文化规范(理智)之间的张力。这两个极端的弊病在故事开始部分即得以说明:范妮·达什伍德(Fanny Dashwood)是乏味沉闷、维多利亚时代自命不凡者的典型,而米德尔顿(Middleton)一家则失之于相反的极端,太过开放,不尊重隐私。长子继承权的习俗迫使达什伍德先生未给女儿们留下遗产,尽管他关心她们的幸福,并要求自己的儿子约翰(John)照料她们。爱德华·费拉尔斯(Edward Ferrars)想与艾莉诺(Elinor)恋爱,可他又拒绝中止与露西·斯蒂尔(Lucy Steele)的婚约,因为他是个一诺千金的人,即使这样做会使他下场悲惨,失去遗产。约翰·威洛比(John Willoughby)想娶玛丽安(Marianne),但在他被剥夺了继承权后,转而去追求有钱的格雷小姐(Miss Grey),因为他过不了没有金钱和地位的生活。玛丽安代表着感性,而艾莉诺代表着理智,电影昭示,两者之间最终必须达到平衡。这与李安其他电影中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间的张力十分类似—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的生活和谐美满,那么就必须寻求自然与人道之间的平衡。勒妮·科勒—赖安(Renée K hler—Ryan)和西德尼·帕尔默(Sydney Palmer)在自己所撰写的章节“你对我的心知道多少—理智与情感在李安电影《理智与情感》和《卧虎藏龙》中的作用”里详细分析了这个主题,尤其将关注点投向了这些电影中坚强的女主人公。《卧虎藏龙》表达了李安对中国传统武侠叙事的独特立场。电影中的冲突围绕着电影的两个女主人公—俞秀莲和玉娇龙—对本真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而展开。科勒—赖安和帕尔默探索了这些人物与《理智与情感》中坚强女性角色之间的相似之处,认为女性话语可以导致本真的自我修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