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有求必应吗?(一)

在孩子眼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想拥有和品尝,对物质的欲望,必栽在贪上。孩子的每个愿望和贪心,在对外发出信号,伸出手说我想要时,也在接受来自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回应的信号。所以,见啥要啥不是单纯的购物需要,而是大脑接受、储存、输出信息的工作过程,大脑通过接受信息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构建信息系统。

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关键不是孩子要什么,而是父母给什么。

父母回应孩子的需求有很多种办法,有些父母通常使用简单粗暴法,简单到有求必应。一般老人带孩子,因隔辈亲,怕孩子受委屈或不高兴,总是立刻满足孩子的欲望,“要星星,马上给”。

这样做的结果,眼前拿钱给孩子买来了快乐,但无形地在孩子的大脑里留下两大隐患:

第一,勾出孩子的消费欲望,拿钱买快乐,以为有钱可以买来想要的一切。

第二,塑封了孩子的大脑,欲望上来不加思考,缺少耐心和自控力,做事没有节制,一切要求立等可取。

所以说,父母回应和满足孩子需求的方法不但决定着孩子日后的行为,也决定着孩子的命运。“见啥要啥”是孩子的自然需求,而“要啥给啥”则是父母缺少理性,放任孩子欲望,自动放弃教育机遇的错误行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更不知道这种错误日后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孩子的欲望有时出于本能,比如饿了,见到吃的就想要;有时出于好奇,凡是没见过的东西都想尝试或拥有,不管父母口袋里有没有钱。

雨奇2岁时我带她去商店买东西,她睁大眼睛看着货架上的食品,一边用小手指着,一边不停地点着各种食物要买。

人以食为天,对于2岁的孩子,吃就是天,所以,孩子出门时眼睛总喜欢盯着吃的,而且特别贪婪。如何应对孩子缺少理性的贪婪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父母动脑子认真想出各种对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