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兵器:弓》(3)

这几年,皇太极在征服蒙古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进展,崇祯七年 (1634),察哈尔部林丹汗病死,第二年,多尔衮在林丹汗后人那里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一胜利标志着漠南蒙古全部归于后金。借着传国玉玺,皇太极认为自己获得了“天意”,决心称帝。在他看来,后金若要效仿明朝,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地位,成为华夷秩序的核心,就需要朝鲜等国的认同,才具有“法定意义”。于是,当后金八贝勒和蒙古四十九贝勒要给皇太极上尊号时,皇太极不允,告诉手下:应该让朝鲜知道。

崇祯九年(1636)二月,皇太极派英俄尔岱、马福塔出使朝鲜,带着后金八贝勒和蒙古外藩写给李倧的信,信里要求李倧派亲信子弟前去“劝进”。对此,朝鲜国内极为愤慨,138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国王焚书斩使。在一片高昂、激进的气氛中,李倧决定拒不接见后金使者,拒收国书。英俄尔岱听说朝鲜有“斩使”一说,又发现朝鲜派兵监视,干脆在汉城大街上抢马出城,朝鲜百姓观者塞路,有儿童拿瓦片向他投掷。英俄尔岱到了平壤,不敢住馆舍,待在一座山上,令从人左右观望、保持警戒。

两国关系就此完全破裂。英俄尔岱归国后,皇太极本来准备兴兵讨伐,但在朝中此起彼伏的劝进声浪中,于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称帝登基,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在登基大典上,外藩蒙古贝勒、满洲诸贝勒大臣皆行三跪九叩大礼,而朝鲜派去的使者罗德宪、李廓拒不跪拜,清人上去一顿乱殴,两人衣冠尽破,但就算被打趴下也不弯腰。皇太极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挑衅,第二次征伐朝鲜,已经“箭在弦上”。

清军“闪击战”把李倧逼进了孤城

当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命兵部贝勒岳托召集诸贝勒大臣开会,宣布了将亲征朝鲜的决定。十二月二日,皇太极率兵出发。这一次的军事行动规格之高绝非当年丁卯之役可比,除了留守的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巴泰外,代善、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杜度、硕托等名将几乎倾巢而出,此外还有蒙古八旗、外藩蒙古兵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率领的汉军,总共十万人,显示了皇太极志在必得的决心。

在部署上,皇太极兵分两路,自率右路,左路由多尔衮和豪格率领。马福塔率领三百人化装成商人直奔汉城,多铎和硕托则带千人在其后增援,再后则是岳托和扬古利的三千兵马。清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电影中,当清兵攻到城下时,朝鲜百姓还在举行婚礼,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马福塔从出发到朝鲜王京城下,只用了11天,而此时朝鲜方面确定清军来攻才刚刚两天。

起初,李倧本不愿再次躲入江华岛,防止重蹈孤悬一岛的覆辙。十四日,开城的守将报告清军已经过了开城,兵临王京,李倧不得不赶紧先把妃嫔和部分大臣移往江华岛。当天晚上,李倧开始撤离,刚走到城门,听说清兵已到城下,城是出不去了,只能派兵迎战。马福塔虽然只有三百人,但个个精锐,其中有曾一箭射死熊的大将吴拜和有“巴图鲁”称号的劳萨,三下五除二就杀尽出城朝军。王城之中登时大乱,哭声震天。

当日深夜,李倧避入南汉山城,这里原是2000多年前高句丽时期的土城。光海君将南汉山城确定为首都保障地,为了防止后金的侵入,开始将土城改建为石城。李倧即位初,由官军与全国僧侣耗时两年进一步扩建、加固了该城。山城位于海拔495米的山顶,整个城郭周边高而险,中间则低平易守。马福塔听说李倧逃跑,连绕城的路都省得走了,直接爬上王京的城墙,朝军守卫不敢抵抗,纷纷逃窜,马福塔穿城而过,追了四十多里地,用300人在南汉山城下扎寨围城,此时,城内有朝军一万八千人。十六日,多铎和岳托两支部队均赶到城下,围城清军终于不显“单薄”。李倧和手下群臣开始了困守山城四十多天的惶恐和煎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