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王》(2)

电影是以尤里的视角出发,叙述他发家的历程,片中有一些台词极为经典,比如尤里这样告诉我们他贩卖武器的原因:“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最早遗骸的胸腔中,就有矛头。”他为军火生意进行辩护:“卖车的会告诉你车有危险?卖香烟的会告诉你吸烟会死?每年他们的商品害死更多人,起码我的商品还有保险栓呢。”

影片中的尤里并不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无赖,抛开道德评判,他好学、聪明、勇敢、反应奇快、判断力强,用商业的标准来看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在私生活方面,他也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丈夫、好父亲。凯奇塑造这种亦正亦邪的灰色人物也是得心应手,表面冷静忧郁,内心躁动癫狂。值得一提的是,在拍完这部佳作之后,凯奇虽然片约不断,但再无拿得出手的作品,成了名副其实的“烂片之王”。

也许具体经历有所不同,但从神韵上来讲,尤里·奥洛夫就是维克多·布特在银幕上的化身。

靠卖剑兰挣得第一桶金

布特的许多情况到今天还是谜。

布特于1967年1月13日出生在苏联,而关于他具体的出生地则有三种说法,看起来都很靠谱:联合国安理会文件显示,布特出生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而布特本人在2002年接受电台访问时,声称自己出生在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喀巴得;此外,2001年南非情报部门情报显示,布特为乌克兰血统。

1985年,18岁的布特成为苏联维斯别克空军基地的一名导航兵,后进入莫斯科军事外国语学院深造。毕业时,他已经能流畅地用俄语、乌兹别克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汉语6门语言交流。众所周知,莫斯科军事外语学院是有“格鲁乌”背景的。格鲁乌曾是前苏联最神秘、规模最庞大的军事情报机构。这也是维克多·布特与俄罗斯政府的关系屡遭怀疑的根源。

苏联解体前夕,布特被派往苏军驻安哥拉军事顾问团任翻译,这也让他和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苏联解体,驻安哥拉的军事基地也被撤销,布特失业了。语言天分、在非洲的人脉、曾经的空军这三大优势让布特很快找到了谋生之路——空运生意。

1993年,布特跑到阿联酋成立了一家进出口公司,依靠12万美元贷款起家,在一个简易机场租下了几架老掉牙的“安东诺夫”运输机,开始运输生意。当年,他的公司负责把比利时的维和部队送到索马里。

这种生意糊口可以,但不可能暴发,布特的第一桶金是从南非向中东运剑兰。在南非,一株剑兰的进价只有2美元,但在阿联酋,剑兰就成了名贵花卉,一株可以卖到100美元,布特的安东诺夫—12运输机一次可以运20吨,赚了个盆满钵满。

和战争双方同时做生意

东欧剧变之后,在原华约国家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遍布着没钱加油的运输机、发不出薪水的军人和他们看管的庞大的剩余武器库。这让布特有了一个货源充足、单价低廉的原产地。据报道,在1992年到1998年间,仅在乌克兰,就有价值320亿美元的大型及小型武器和弹药以及其他一些军事设备不知去向,其中不少就流入了布特的渠道。此外,保加利亚和摩尔多瓦也是布特的出货仓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