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不但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更加激烈的反抗。1919 年11 月,甘地正式提出对英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的主张。电影里,甘地在真纳的豪华别墅里将非暴力不合作的想法讲解给国大党核心层,尼赫鲁、帕特尔、阿扎德等人心领神会,而国大党和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的双重领袖、后来的“巴基斯坦之父”真纳则不置可否。历史上,真纳确实对非暴力不合作不以为然,他与甘地的分歧也为今后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笔。1920年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
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2000位农民烧死了22名警察。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绝食5天,以终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人们听到了甘地绝食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停止了暴动。这也是电影里第一次表现甘地绝食,实际上,在此之前,甘地已经绝食过5次。
甘地与真纳的分歧导致印巴分治
影片的后半部分以甘地为中心,再现了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这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说甘地对印度独立居功至伟的话,那么原来的英属印度变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甘地也应该负有一定责任。
“巴基斯坦之父”真纳在电影中出场不多,被淡化处理了,史实中的真纳极其有个性和胆略,他和甘地之间的差异,或许可以看成是印巴分治的一个因素。
甘地和真纳都出身于西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早年都在英国受过法律教育,都是英国伦敦律师协会认证的律师,后都成为国大党成员,但两人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却完全不同。
甘地常穿印度式土布罩袍,赤脚、光头,完全是一个印度农民的打扮。他住在中印度一个偏僻的乡村里,每天摇着手纺车纺线,并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农民。真纳身着西装,完全是一副英国绅士派头。他住在孟买一家豪华的饭店里,不时地召见记者,表现了一个职业政治家的风度。
最早,真纳是将印度民族的利益置于他所属的穆斯林利益之上,被视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使者。自甘地回到印度之后,两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之间关系一直不大好。一战时甘地主张帮英国招兵,真纳反对;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真纳主张宪政改革。甘地成为国大党精神领袖后,真纳则慢慢和他以前国大党内的印度教同事们疏远开来。在20年代末期,真纳开始动摇他的民族主义立场,而逐步地转变为穆斯林民族主义者。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甘地。
1937年初,印度举行大选。国大党在中央立法会议的1675个席位中获得了715个。穆盟在选举中失败。国大党的胜利,使一些领导人有些得意忘形。当时已当上国大党主席的尼赫鲁公开声称:“现在印度国内只有两个党派,一个是国大党,一个是英国人。”这种提法使穆盟无法接受。真纳提出,要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同国大党合作,共同参加中央和邦政府。这一建议未被国大党采纳,两党隔阂进一步加深。
1940年 3月,真纳撰文阐述两个民族的理论。认为无论按什么民族定义和标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对于双方来说,唯一的出路,是将印度划分为两个自治的国家,让两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