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诚驾驭悍将 1

十个手指有长短,领导者管理的追随者也是有性格、学识、才能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的。对于这种差异,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都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一个办法管到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曾国藩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诚。他在1869年9月26日,回复刘典的信中指出:

及以诈来者矫以诚;以变来者守以正,以嚣来者处以镇静而纾缓,但修军政、严守御,以为此盛彼衰,中强外弱之本。此不特可施于关中,即施之天下,古今无适不宜矣。

这里曾国藩阐述了领导不同特征的被领导者的艺术。他这里提到的三类人,包括欺诈者、善变者、嚣张者,都是一些难以驾驭的悍将。这些人管理得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益;管理得不好,就可能出大乱子。曾国藩的态度与办法是:喜欢变化不定的,领导者要做到稳重正大,不偏不倚;气焰嚣张的,领导者要做到镇定安静舒缓自如,不能先乱了自己的方寸;对虚伪欺诈的,领导者要讲究诚实不欺。坚持做到这几点,那么可以走遍天下。

李世忠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枭雄,也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开始是河南捻军的一个首领,原名李兆受,河南固始人,大约是在1854年或1855年初背弃捻军,投降何桂珍。何桂珍是曾国藩的同年好友,1855年初曾国藩要求朝廷调何桂珍到他的行营工作,由于形势所迫,何桂珍未能达到江西,受阻于鄂豫皖交界处的山区(英山、霍山等地方),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当时何桂珍非常困难,手下部队只有2000多人,给养常常不足。由于忍受不了艰难的生活状况,李世忠反叛何桂珍,将其杀害。不久又投靠了胜保,官至提督。李世忠再一次成为官军后,表现一直非常枭悍,常常做出一些惊人的事情来。他纵容手下抢盐封行、抢掠百姓;与苗霈霖发生械斗,与陈国瑞酿成群体事件;玩忽职守,让太平军很轻松从南京北门户浦口、江浦通过。曾国藩认为李世忠“枭桀猜忌”,“部卒颇怀携贰(存在反叛之心)”,并且认为,李世忠“骄恣已久,尾大不掉,急亦有变,缓亦有变,终不能相安无事”,甚至想到过依靠李续宜、江忠义的力量,将李世忠“严参惩究,再行相机办理”。

这是曾国藩没有管理李世忠的时候的态度,后来朝廷将李世忠的管理权交给曾国藩。曾国藩没有采取任何过激的措施,而是用诚术来获取李世忠的信任,改变李世忠的枭悍,“推诚相待,事事示之以不欺”,以至诚之心对待,体现了一个领导者高尚的道德风范与高超的驾驭艺术。

首先是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另眼相看。人与人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时候并不需要很多的手段,也不需要很多的财物去“收购”,那些看似很复杂的关系,看似很枭悍的人,管理好他们,有时只需要一个好的态度。作为统帅,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是不歧视,就是不将他当做外人,就是兄弟,就是朋友。用这样的态度去驾驭枭悍的下级,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862年底,由曾国藩直接统帅或供应粮草的军队达到10万人左右。军械、粮草、军饷供不应求,困难重重。但是李世忠一归他管,立即给他筹备一万两银子,并且写信说,过去袁帅怎么待你,现在我曾国藩也怎么待你。他说:

从前临淮营中月给尊处银米若干,子药若干,敝处亦当照数筹给。从前奏催各处协饷,敝处亦当随时代催,以期无失袁帅相待之规。如敝处军威复振,事势稍松,则银米子药必可酌量增加,随时协解,不拘袁帅旧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