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弟弟们成才 3

一个人真正要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必须要有志、识、恒。离开这三者,将会一事无成。志是志向、理想。一个读书人、一个领导者没有远大的理想与志向,就会“甘为下流”,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识就是学识、知识、才华。一个人要是满足于已知,那就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河伯自大。恒,就是恒心,就是坚持。做一件,不做成不松手。做一下,停一下;浅尝辄止,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曾国藩虽然是在教育诸弟学习,其实也在教育他们怎样成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以前自己也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教育弟弟们时,开了不少的功课单子;在北京结识了一批朋友,才学到了这一招。教给几个弟弟,和他们共勉。

与“三有”相匹配的一个学习方法,是专的问题。一个人学的专业不一定要很多,所谓“艺多不养身”,学多了学不精,不如专心专一学一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效果。

曾国藩教育诸弟,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敢于自我批评。这和他一贯的自我反省精神是一致的。领导者要使下级打心眼里信服,使下级主动、积极追随他,跟着他,不离不弃,就是要敢于自我批评。一个只批评下级的领导者,最后的结局往往不理想。哥哥教育弟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老大自居,代替父母行使教育权,动辄打骂、责怪弟弟们,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尽心尽力则不去反思。错误是弟弟们的,功劳是自己的。加之弟弟妹妹们对哥哥的缺点、缺陷看得比外人更加清楚,因此很难心服哥哥的教育。这样就容易出现弟弟们顶撞哥哥的事情来。这个问题,曾国藩是处理得相当好的。其显著的做法就是敢于自我批评。弟弟们对他有看法,有怨恨,他敢于承认、敢于批评自己;弟弟们有缺点、有错误、有不是,他也毫不客气地批评、指出。这样一种坦荡的胸怀当然能够得到弟弟们的理解与支持。

有一段时间,几个弟弟不想在家塾读书。他们认为在家不好读书,读不进书,就此与父亲发生冲突。他们想到衡阳、长沙等地去求学,但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曾麟书开始不同意;国华、国葆曾经想到北京去,后来只有曾国荃去了,他们也有想法。种种原因,使他们心里不快,“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对此,曾国藩反省自己,批评自己有“五怨”,将责任扛到自己肩膀上。

其所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尝教弟一字,可怨二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另择外传,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愿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