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殷切期待 1

曾国藩的父亲,名麟书,号竹亭,是影响曾国藩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责。”这是对不好的父亲与懒惰的老师的批评之语。至于曾麟书则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师。就是在这样一位慈祥的父亲兼严格的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曾国藩的领导力因素得到了极其重要的培养与成长。

曾麟书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了自己追求功名的理想,一心一意承担起教育儿子的责任。他在自己家里设了一所私塾,取名“利见斋”,教授包括曾国藩在内的十几个学生。在父亲的督责下,曾国藩九岁便读完了《五经》,开始学作八股文、《史记》、《文选》,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都是学习非常刻苦、非常认真的人,是博览群书而又有深刻学习心得的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家庭极度贫苦,没有机会读书,在黄觉寺出家时,以行脚僧的身份走遍长江南北,获得了很多社会知识;进入南京后,隔天要听李善长讲课,学习古代历史,了解古人治国的经验教训。清朝的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是极好的学习典范。曾国藩在上呈给咸丰的奏章中,谈到康熙日讲的好习惯,要求这位年轻的皇帝学习康熙、效法康熙,加强学习。曾国藩一生好学,读书无数,而且在他当上二品“副部级领导干部”实职之前,他都是以考试获得提拔、获得“差事”的,他的成功可以说源自于读书。好读书,爱读书,勤读书,恒读书,正是得益于他父亲的殷切教育。

1835年,曾国藩北上赶考的路费都是向亲朋好友借贷的,但是对于曾国藩的读书,父亲曾麟书却是非常支持,只要是用于读书,曾麟书就不含糊。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曾国藩恩科落榜,怅然南归,囊中羞涩。途经睢宁,便向在此任知县的湘乡人易作梅借了一百两银子,以充作路费。途经金陵(今南京),在书摊上看见了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释手。恰好从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已买好,曾国藩便用借来的钱和典当随身携带的皮袍冬衣的钱,买下那部《二十三史》。回家以后,父亲见他花了上百两银子买回的一堆书,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曾国藩感到很震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奋读书,并立下誓言:“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此后几十年,曾国藩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这个良好的习惯,应该归功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

曾国藩被人称作“第一忠臣孝子”,并非浪得虚名。他的“八本”理念,其中“一本”就是“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得到父母的欢心,就是孝顺。在京城生活,自己并不宽裕,甚至于经常借钱维持生活,但是每年寄钱回家养亲,甚至经常帮助亲戚乡邻中困难者,替父母分忧。他孜孜不倦替父母教育几个弟弟,当弟弟读书出现厌倦情绪的时候,他不是责备,而是不断地反省自己,责备自己方法不当,耐心不够。曾国藩这种至孝的品德深受其父的影响。他在其父的墓表中写道:

王考气象尊严,凛然难犯。其责府君也尤峻,往往稠人广众,壮声诃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长子。竞日畸璃,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耶?举家耸惧,府君则起敬起孝,屏气负墙,趿躇徐进,愉色如初。王考暮年大病,痿痹瘩哑,起居造次,必依府君,暂离则不怡,有请则如响。然后知夙昔之备责府君,盖望之厚而爱之笃,特非众人所能喻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