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 “清华的名片”

办好一所大学,除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之外, 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经费,二是称职的校长。有了充足的经费,才有可能聘请优秀教师、购置先进设备、资助困难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活跃校园生活等;有了称职的校长,才会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位好校长,再多的经费也不会花到正经地方,弄不好还会落入私人腰包。

所谓称职,除了懂行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高尚。人格修养与制度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前者属于自律,后者属于他律。在制度还尚不完善的时候,人格修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年清华大学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好的学校,就是因为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为它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梅贻琦校长的人格风范为它步入辉煌提供了可能。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梅贻琦先生的人格风范,却是有口皆碑。然而由于时过境迁等原因,梅贻琦的名字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他的人格风范也几乎成了绝响。因此,如果大家都能把梅先生的所作所为当作一面镜子,一份遗产,一种资源,那我们的教育就有点希望了。

梅贻琦字月涵,1889 年生于天津。据说其先祖是朱元璋的驸马,受命驻防天津卫。从此,“天津梅氏”成为当地望族,并享有“以忠厚积德为家法……子姓繁衍,书香继美,一门之内,孝友著闻”(《梅贻琦先生纪念集》第401 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第2 版)的声誉。清朝末年,梅家开始衰败,梅贻琦的父亲虽然是个秀才,却在店铺谋生,后来又因为庚子之乱失业,全家生活陷入困境。1904 年,十五岁的梅贻琦以世交之谊进入南开学堂,因成绩优异,颇受张伯苓赏识。1908 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高等学堂。第二年,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与“游美肄业馆”(清华大学前身),招收第一批庚款留学生,他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赴美国吴士脱工业大学攻读电机专业。1915 年,梅贻琦获得工学士学位后回国,先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半年,后应清华邀请前去任教,从此他以毕生经历贡献于自己的母校。所以,他经常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来形容他与清华的关系以及他对清华的热爱。

1925 年,清华增设大学部,梅贻琦担任物理系首席教授。第二年4 月,他被全体教授推选为教务长。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清华正式改为国立大学。不久,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财务混乱,他被派往美国担任该处监督。1931 年,在清华校长连续易人、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他奉调回国担任校长,终于稳住局面,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