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为什么沦陷?(1)

故乡沦陷是2009年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在通过网页搜索,可以发现无数关于这个话题的专题、文章、讨论以及发言。

农村的人想进城,城市的人想出去,这种标准的“围城思维”,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最具矛盾冲突的现实图景之一。农村人走进城市之后发现:城市已经成为特权者和富人以及户籍拥有者的天堂,早已没有“泥腿子”的容身之地。而城市人回归农村后发现:曾经美好的乡村变得乌烟瘴气,城市中习以为常的规则在乡村毫无用处,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态,以适应久违的丛林法则。

探讨故乡沦陷这个话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比如现代城市文明对古老乡村习俗的伤害,比如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与博弈等等,但我最为关注的是,故乡沦陷对于我们具体每一个人所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失去了安放心灵的土壤,让我们丢掉了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不但失去了几千来一直拥有的精神家园,也没有了盛装我们疲惫肉身的一处带篱笆的房屋院落。

环境的污染让故乡成为工业时代的牺牲品。1980年代末的时候,我的故乡的河水还是清澈的,早晨用渔叉可以从河里面叉到乌龟,稻田里水洼里,经常可以抓到活蹦乱跳的小鱼,而现在,河依然在,但却经常断流,即便有水,也是被污染后墨黑色散发着呛人味道的脏水,到河里和稻田里摸鱼只能成为孩童时的记忆。而在诸多记录故乡环境污染的文字里,我的故乡还算是很轻的,更多人的故乡,湖面上漂着原油花子,工厂大肆排污导致孩童铅中毒,以往空气里弥漫的是炊烟的味道,现在则是化学品的味道……

诚然,污染是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必然的副产品,诚然,城市污染要比乡村严重的多,但我们依然接受不了乡村生存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哪怕因为战争导致乡村满目疮痍,哪怕是动乱导致乡村贫穷落后,乡村的环境都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乡村是片净土已经成为我们心目的恒定概念,当环境这最后一道屏障也被击破时,乡村与城市的最大竞争力其实已经失去了,当厌倦城市生活的人回到乡村,发现这里呼吸的空气并不比城市好多少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否会被绝望感充斥?

和环境污染一样令人心灰意冷的是乡村的法治进程进展缓慢,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时候,法治反而出现退步的迹象,丛林法则甚至比一二十年更有左右一切的能量。在我的观察中,县一级的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小,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丛林法则的阴影几乎可以在各种事物中现身:村长选举以暴力和金钱拉票的方式在进行,计划生育成为“交了钱就能生,不交钱就抓人”的敛财工具,为了建设城市政府部门限制居民在宅基地上盖房,但居民给城建部门的领导送了钱之后可以照盖不误,不送钱的话就会面临强拆噩运,有了钱可以大案小判、小案不判……当我们现在批评类似《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中的女嘉宾是“拜金女”的时候,殊不知弥漫整个社会的“金钱至上”,才是她们诞生的土壤,耳闻目睹甚至有亲身体会的她们,怎会不理直气壮地说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语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