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意志帝国留学3年,诸葛锦华深知西方学堂是怎么一回事。早在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大人就在武昌办了一个两湖书院,属于新式学堂。诸葛锦华压根也没有想到过要把儿子送到那里去。可现在,举国都在搞新学堂,不能不让他担心科举考试是不是要泡汤。没有科举考试,祖宗的遗训怎么实现得了?
他为此心里郁闷,就特地前来听一听大舅子的主张。
大舅子是赞同开办新式学堂的。诸葛锦华虽并不觉得意外,但亲耳听到了他的话后脸色还是为之一变,愣在那儿,好一会儿也说不出话来。
裴元基意识到妹夫仍然希望把儿子送上科举考场博取功名。既然新学一开,科举考试迟早就会废止,他得劝一劝妹夫:“其实,我们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一样能为朝廷贡献我们的智慧吗?”
“我们是不得已才走上这条道路的,怎么能让我们的儿子也走这条路呢?”诸葛锦华说道。
“孩子们走上这条道路有什么不好的呢?”
“可是,我从来就没有那样想过啊!科举考试难道真的要走向消亡吗?”
在事情还没有走到绝境之前,诸葛锦华不能抛弃祖宗的遗训。他要跟时间赛跑,赶在朝廷废止科举考试之前,把儿子送进考场,让儿子博一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就得找一个让儿子速成为一代英杰的名师。可是,诸葛锦华费尽心机,也找不出这样的名师,是欧阳锦亮帮他达成了心愿。
欧阳锦亮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跟诸葛锦华见见面,商谈一些问题。他跟诸葛锦华不仅是生意上的伙伴,也是知己。不管诸葛锦华怎么看待他,只要是诸葛锦华的事,他就想得非常周到。知道了诸葛锦华的想法,欧阳锦亮花费了大把银子,把一个家住京城的知名老先生请到了汉阳,专门教导诸葛鹏。欧阳宁儿、裴馨儿、裴俊超偶尔也会得到老先生的指点。
老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跟着他学习的小家伙读起书来进展神速,把诸葛锦华高兴得连睡觉也是笑着的。后来,他知道老先生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题目,儿子一连做了好几天,也不符合老先生的心愿,就让裴俊超做一做。裴俊超抽时间写出来了,交到了诸葛锦华的手里。诸葛锦华一见那篇文章,就深为叹服。这哪是十一二岁的小家伙写的呀,读书读到胡子拖地的老学究,也未必写得出这篇文章的气势。老先生看后,拍案惊奇,大叫一声:“这个孩子要是肯专心读书,考不上功名我宁愿一头撞死。”
于是老先生就去找裴元基商量,宁愿不要裴家一个铜板,也要把裴俊超教育成人。裴元基已经下了决心要让儿子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就不会为了博一个功名,坏了儿子学习枪炮火药制造的兴致。
诸葛锦华亲耳听到了老先生说的一番话,心里难受,不仅再三恳求老先生每天多教儿子一点东西,而且自己还给他加码,出一些怪题、难题,让儿子去做。他甚至还经常要裴俊超去给儿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构思出那篇文章的,有时候儿子理解不了,他也跟着一起听,仔细琢磨,琢磨出来了,就讲给儿子听。
裴元基却把全副身心都放在钻研从江南制造总局拿回来的图纸和各种数据上。诸葛锦华为了儿子的事情差一点走火入魔,再也没有时间跟裴元基一道研制火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