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赶考 (1)

就在苏东坡兄弟长成青少年,即将赴京赶考时,必然就面临婚配的问题了。如果他们未婚进京,通过考试,一定会有有女儿的人家来提亲。当时盛行求婚,京城有女未嫁的富商都在等待考试的结果,打算向金榜题名的人提亲。科举考试期间也是婚姻大事进行得火热的时候。对父母来说,他们宁愿儿子娶知根知底的本地女孩。一切照例由父母安排,东坡十八岁娶王弗小姐为妻,她年方十五,是江畔二十四公里以南的青神人。第二年,他弟弟十六岁,娶了一个小他两岁的新娘。他们兄弟都算早婚,但在当时并不稀奇。

原则上,早婚可以省掉不少年轻人花在感情上的时间、精力,也避免了情感纷扰,不过不一定都像苏家兄弟那么早。父母认为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都定下来,不妨碍正事最好。中国父母养儿媳妇是天经地义的,年轻人无需晚婚,也许女孩子爱一个已成自己夫婿的男人要比爱一个还没有娶她的男人更好些。只是在讲究浪漫的社会里,后者显得比较刺激罢了。反正苏家兄弟高高兴兴成了亲。这倒不是说,父母安排子女的婚姻不会出错,或者幸福婚姻的比例一定较高。不管怎么安排,一切婚姻都是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中行船。就算亲自安排,也没有一位父母或预言家能确知儿子的婚事将来会是什么结果。在理想的社会中,婚姻由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未婚男女在黑森林中盲目匹配,只要社会伦理和社区生活安定,婚姻幸福的比例几乎是一样的,男人不管是十八岁还是五十八岁,择偶仍然以大自然设计的性魅力为基础,很少例外;女人也以同一基础来吸引人,但是不主动挑选。他们更了解理智抉择的重要,光是这一点就使现在的婚姻不至于完全沦于动物的交配。父母做主的优点是简单、方便、不浪费时间,而且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和范围。一切姻缘都是天造地设,在走出圣堂后才算完成。

小儿子成婚后,兄弟俩随父亲进京。他们先到省会成都,拜会大官张方平。他日后和苏东坡情同父子。苏父也希望得到官位,他现在年届四十七,上次落榜后他狠狠下了一番工夫。这时候他写了一本巨作,讨论政治、战争、和平之理,极富深度及创意,应该能得到京师文人的重视和尊重。当时有一条途径,可由某位大官特别推荐而得到官职。他把作品呈给张方平,张方平看后十分赞赏,准备指派他担任成都的府学教授,但老苏不甘只任书院教席。最后张方平被他的热情所感动,虽然他和全国第一大学者欧阳修没有什么交情,还是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另外一位姓雷的朋友也帮老苏写了一封介绍信,说他有“宰辅之才”。带着给欧阳修和梅尧臣的两封信,父子三人由陆路进京,途经四川北部和陕西的山区,走了两个月的时间。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五月,“三苏”抵达京师,住在一间寺庙里,等待秋天的考期来临。这是礼部的初试,考中的人才能参加明春皇帝的殿试。在眉州来的四十五位考生中,有十三人考中,苏家两兄弟也包括在内。父子三人一心等待明春的殿试,没有别的事可做,就留下来参观京城,进入社交界。苏洵把作品呈送给士林中最受敬爱的欧阳修。面容和蔼的欧阳修耳朵奇长,上唇很短,笑起来露出上牙床。欧阳修外貌并不英俊,但是能见到这个文人领袖,得到他的好感,却是读书人共同的心愿。欧阳修赢得士林的爱戴,主要是他总以求才育才为己任。他热忱接待苏洵,又介绍老苏到枢密使韩琦家做客,给他引见高官大员。不过苏洵态度冷淡自负,并没有在这些官员面前留下好印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