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者言

施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非洲曾离中国很近,在国际反殖反霸运动中双方是并肩的朋友;80年代以后,非洲又离中国很远,在中国的国际视野中,非洲退到了很不起眼的角落里。进入21世纪,非洲似乎又离中国很近,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但它真的离中国很近吗?非洲各国的反华声音近年已经屡见不鲜。没错,非洲现在确实离中国很近,各种反华声音恰恰证明了这种“近”,虽则透露出一种“远”。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种近与远。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远或近,都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而不是在物理意义上展开的讨论。政治哲学可以为一个政权提供正当性,但只有历史哲学,才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它也告诉这个民族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国家利益。物理意义上的国家,只不过是被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所整合的质料。

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中国的激情被导向了国际主义,自视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视自身的历史使命为“将红旗插遍全球”。

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自然会将中国的利益与非洲的利益放在一起并观,带来了当年的“近”。但这种“近”是基于一种想象的历史哲学。

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的自我意识转向了民族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隐含前提是中华民族。这样一种自我意识,引导中国将目光投向了最有利于帮助自己实现现代化的西方,适逢此时非洲国家开始进入动荡时期,非洲便开始变得离中国“远”了。这种“远”,是因为中国在历史哲学上的自我收敛。

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于原材料具有巨大的需求,这拉动了有丰富原材料的非洲的经济发展。曾在此前十几年经受动荡的非洲国家,多数在21世纪终于走出阴影,开始了连续多年的年均5%以上的经济增长。然而,我们在非洲却可以看到“资源的诅咒”再次上演,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民众对于财富的普遍分享,反而导致了进一步的贫富分化与政治腐败。由于中国的需求在背后所起的作用,使得许多不满的民众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乃至于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开始通过反华获取选票。中国对于这个现象的认知,在当下仍然很模糊。我们意识到了非洲对于中国的巨大价值,中国已经实实在在地从中获益;但中国对非洲所应负起的责任,却并未得到我们的有效体认,中国在非洲的诸多援助,常见到事倍功半之举。

究其实,原因何在?笔者以为,浅层原因在于我们的政策制定需要调整,深层原因则在于我们的历史哲学——我们的自我意识——出了问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层面的自我收敛,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考虑,它较为清晰地锁定了阶段性目标,但对于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国”之历史哲学的反思,则远未深入。这是时代的缺欠,我们没有资格责备前人;但随着中国开始在经济层面上崛起为大国,一举一动都有了巨大的外部性,倘若我们仍然不从历史哲学的层面进行反思的话,则我们便没有资格讨论当下。

有鉴于此,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于2011年12月3—4日在海口召开题为“世界历史视野下的非洲与中国”的学术季度会议,希冀通过对非洲这样一块与中国关系密切,却既“远”又“近”的大陆的讨论,来反观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国之历史哲学,思考中国的世界责任与历史责任,以期“在非洲发现中国”。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