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的戏剧改革(1)

而洪深据上剧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保留了原创中非常感人的剧情,但将人物的性格、语言、习俗都完全中国化了。剧中人的名字也变成了中国的,地点由伦敦转为上海,资产阶级的太太转为实业家的儿媳妇;赋予它浓郁的中国气息和上海乡土风味,让人觉得兴味盎然,就像是发生在身边最熟悉的平常事。洪深在剧中兼演主角刘伯英。

排演的过程中,洪深十分反感文明戏时期演员们散漫的作风,建立了正规的排演制度,要求在排演场上各色人等都必须严守纪律,不得迟到早退、任意行事,一切服从排演主任的指挥。他还提出了演员在台上的“十不可”,如“不可偷懒,不细听不理会剧中人的说话”;“不可做无宗旨的举动,引起观众的误会”;“形容不可过火,宜求自然”;“不可自私自利,独出一个人的风头”等,甚至对于演员如何表现角色的个性、发音、举动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关于导演,洪深则强调必须正确表现出原作的精神和风格来。他说:“排演必有其道焉。道者为何?即将剧中之主义、对话、动作、表情、化妆、布景之力,一一为之传出,而期间尤宜了解编者之本旨,于剧情不可有丝毫之增减。”

不难看出,洪深为戏剧协社立下的这些排演章程和规矩,已经是相当完整的一套新的导演制度和方法。实践的结果,使戏剧协社的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与进步;同时,导演艺术和导演职能也日益在演员和舞台创作中得到了正确的理解与尊重。

洪深对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也大下功夫,力求写实,可以说《少奶奶的扇子》是在我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采用了真门真窗的硬式立体布景。连灯光、音响也按昼夜、气氛不同而变化,与生活化的表演浑然一体。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崭新的、与文明戏和受文明戏影响的爱美剧完全不同的舞台风貌,与西欧戏剧更加接近了。

演出的那一天,观众们目不转睛,他们被如此精美的舞台、漂亮的演员、非常生活化的台词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经过洪深严格的排练,舞台上的写实艺术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演员的表演是那么自然、细腻、真实,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演出当即获得了成功,根据当时的报道,该剧演出时“有万人空巷之盛况”。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系统学习过西方导演艺术的青年导演,洪深的实验是成功的。后来洪深本人也对自己的作品作出了如下总结:“《少奶奶的扇子》无论是表演的动作与发音的技术,处理布景、光影、大小道具的技术,化妆与服装的技术,甚至广告宣传的技术,到表演《少奶奶的扇子》的时候,都获得了相当满意的实践了。”

洪深是江苏常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洪述祖一度在袁世凯的内务部工作。他早年就读于上海的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和南洋公学,由于从小喜欢粉墨登场,那时的他就经常参加该校的学生演剧活动,后来还成为清华园中引人注目的喜剧活跃分子。他不仅参加演出,并开始写作剧本,先后创作、演出了独幕剧《卖梨人》、五幕剧《贫民惨剧》。这两个戏剧都以深切的同情反映了下层贫民的生活,讽刺了不合理的社会,显示出洪深在戏剧艺术方面的才能和天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