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边教边学边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什么划分它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是我从开始就反复思考的问题。甲骨文字的学习首先把我的思路引进了对这古世界的探讨。 

我读了郭老的《甲骨文字研究》,经他考证,在中国原始社会存在父家长制,他发现古代帝王的称号是“王”。我读了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他考证“后”字的甲骨文形态是生孩子的女人,他发现古代帝王称“后”。他们两个人的研究很有道理,是科学的结论。

记得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人说“嫦娥是舜的老祖母”,又说禹只不过是两条虫,根本没有禹这个人。这种根据不足的提法更加促使我想要研究中国史前史,也就是传说史阶段。 

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女娲补天”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母亲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传说中的伏羲氏是女娲的老伴,他会养牲口,从这里可以说明狩猎业已发展为畜牧业,男人是从事畜牧业的,根据王国维的考证夏后稷是个女酋长,传说中也曾谈到他儿时与母亲学种地。夏后氏稷不但是部落的领导者也是田间的劳动者。土地的量度单位“亩”的甲骨文形态,经考证就是一个母亲可以耕种的土地。传说神农氏也是和母亲学的种地。通过以上传说和考证就可以看出母权制社会的确存在,那时就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同样,通过郭老考证和传说记载我也确信父系氏族社会的存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谈到他焦思居外13年,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征服了洪水,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从禹开始正式称“王”不称“后”了。因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时代过去了,开始传子不传贤。对男性的崇拜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正符合郭老推断“王”是父权制首长的称号。所以父系氏族社会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我看了各种材料之后集中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时感到很有意思。以至后来我才敢于去思考那些还没有明确结论的一些问题。例如: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周灭殷之后,这时虽已有了文字和精制的手工业、冶矿业,但部落之间互相抢劫财物、奴隶的野蛮战争频繁起来,对于抢来的奴隶是当牲口来使用的,可以随便打、骂,随便买卖;而奴隶主却还是氏族贵族。中国的奴隶社会持续了很长时间,春秋战国是氏族奴隶制向富有奴隶制发展的高潮。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可以看到描述当时商人的资本活动。秦始皇对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起了促进作用。从秦汉时期大量精美商品遗存物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黄金也部分地变成了交换媒介。这些都可以说明秦汉时期是典型的奴隶制经济。直到汉代的研究中仍可以看到主要商品的生产任务都由奴隶承担,为掠夺奴隶而进行的战争不断,买卖奴隶是常事。东汉末黄巾起义,双方死的也多为奴隶。由于奴隶的大量死亡,少数民族对抢夺奴隶进行了反对和抵抗,奴源的枯竭,使奴价不断上涨。从事商品生产的奴隶减少了,商品货币关系也削弱了,直到后来废除了处死奴隶的权力之后才产生了农奴制。这已经是到魏晋时期了。在这一点上,共有五六种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未得到最后的统一。

截至此时我对历史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但我已经感到了大量枯燥史料掩盖着的却是无穷趣味。我到云南之后的这八年边教边学边研究,为我后来主编《中国历史纲要》等著作奠定了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