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是日本不变的国策(7)

北一辉的书,张学良显然读过,他说:北一辉主张,先占有中国的边疆,再夺取中国内地,“把内地夺取后,一定要花费许多钱来经营管理,不但无利可图,甚至会赔账。所以对内地,只要控制得住,先占有原料市场,进而实现资本与生产的独占就可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办法,大致没有违背这种主张。”日本对东三省、绥远进行武力夺取,对长江流域的富庶地区进行经济侵略。

这种办法,对日本帝国主义实在是最实惠的,既可缓和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又可以完成进攻苏联的准备。同时,这种办法,对中国方面来说,又是最厉害的,夺取了边疆,占领了国防要地,切断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络,等于使中国困守绝地,无法不俯首帖耳的听命。用经济侵略内地,不和当地民众直接冲突,喝了我们的血,还叫我们不发觉,不知起来反抗。用经济控制的办法,实在比用武力征服聪明得多,厉害得多。

本人在东北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首先也是提出“经济合作”的要求。他们所谓“经济合作”就是经济侵略。(注:张学良:《抗日理论与实践》1936年秋前后,西安《解放日报》1937年1月8日。)

“我常同日本人说:我们是主人,你们是客人,对于我们财富的开发,我们是有自主权的。即使需要你们的人力和财力,就是技术和资本,同你们合作,但在数量上你们是不应该超过我们的。其办法具体的说,我们出55%的人力、财力,得55%的利益。客气点的,各出一半,各得一半。这在我们这方面已经是很让步了,你们不答应,我们再退一步,你们出55%的人力、财力,得55%的利益。你们若再不答应,你们定要出90%的人力、财力,(得)90%的利益,这叫什么合作呢?”(注:张学良:《抗日理论与实践》1936年秋前后,西安《解放日报》1937年1月8日。)

第四,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目的有四种:(1)解决“日本国内工业原料的供给”不足问题;(2)为日本商品开辟“新市场”;(3)向东北移民,解决日本国内“人口过稠”问题;(4)实现对东北“资本的独占”。(注:张学良:《抗日理论与实践》1936年秋前后,西安《解放日报》1937年1月8日。)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极富侵略性和扩张性,并产生了强烈的霸权意识。尽管此时的日本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上仍远逊于欧美强国,但其国家“使命”中所潜伏的与欧美列强对抗的意识却日渐增强,它所奉行的暂与欧美妥协的权宜之计,实际上隐含着将与欧美列强在东亚竞争进而争霸的战略企图。欲与强国争霸,须有强大的国力,而日本的野心与其国力是不相匹配的,这就导致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有了特殊的“使命”。井上清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使命”时曾征引过一段话:竞争瓜分东亚的主要目的,就日本来说,正如伊藤博文露骨地指出的那样:和“仅仅为了侵吞国土或荣誉”的“昔日之战争”不同,“其目的在消除向国外扩充工商业利益时的外来障碍,或主动地向世界扩展工商业”,即“必须带来资本主义利益”。(《伊藤博文演说集》)。伊藤博文所说的对外战争“必须带来资本主义利益”,是指在对东亚弱邻进行殖民征服时必须给日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以弥补日本扩张野心和其国力贫血的矛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