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进士,身价百倍(2)

虽然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但并不是马上就有大笔收入。翰林院庶吉士两年之内是没有工资的。所以曾家经济翻身,不是靠的曾国藩的工资。

那靠的是什么呢?是曾国藩的进士身份。一个人一旦成了进士,在当时人看来,就成了一只极具投资价值的潜力股。《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情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说是范进在未中举前,家里穷得借碗米都借不到。他的老丈人胡屠户,非常看不起他,成天对他骂骂咧咧。但是中了举人之后,马上就不一样了,胡屠户再也不敢跟范进耀武扬威了,在范进面前大气也不敢出。原来范进连穷朋友都没有几个,一中举人,城里的张乡绅马上坐了轿来拜访。一看范进家太穷,马上把自己一座大院子借给范进住。自那之后,紧接着又有许多人来巴结范进;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干脆投身为仆,给他做仆役。不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全了。

曾国藩家里的情况和范进家非常相似。作为新科进士翰林公,曾国藩前途实在不可限量。混得最不济也是个知县,那要是混得好的,部堂总督大学士,也都在意料之中。所以捷报传出,前来攀附者立刻络绎不绝。在曾国藩点翰林之前,曾家尽力巴结,也不过能认识几个衙门里的衙役。点了翰林之后,湘乡县令马上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和曾国藩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又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称为“老太爷”,曾麟书心里那是非常得意。

那么虽然没什么工资收入,但是曾国藩成了进士,却使老曾家有了几条收入渠道: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第二是借钱,大家都乐意借钱给他家。第三,则是作为绅士调解民间的纠纷,也可以获得报酬。

先讲第一条。

点了翰林之后,曾国藩请假回家,衣锦还乡,在老家待了一年。这一年他没闲着。干什么呢?到湖南各地去拜客,通过收人家的贺礼,为将来进京当官筹集“资本”。

有人可能奇怪,当京官还需要“资本”吗?那是当然。清代的官僚制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首先,传统时代交通不便,进京当官,需要雇车雇马,花掉一笔很大的路费。一般来说,要一二百两。这笔钱国家不给你报销。其次,翰林等官员工资很低,而大清帝国又无公款消费这一说。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车,甚至连官服都得你自己买。既然身为帝国官员,自然需要较为体面的住房、体面的服装,直至体面的仆人。所以在北京当官,花销十分大。特别是刚到北京的时候,需要租房子,买官服,你得带上起码上千两白银进京。所以在清代,甚至有人中进士后因为家中没钱,就没法进京当官。比如戊戌变法时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中进士后钦点刑部主事,这是多大的一个好事儿,就因为家境贫困,拿不出钱,一度不想就任。后来还是别人接济他,才勉强做了京官。所以曾国藩这次回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筹资”,而筹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拜客”。为什么拜客能筹到钱呢?因为新科进士主动登门拜访,那么一般人家都得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还得送上几两银子做贺礼。一家送几两,走的人家多了,积少成多,就有钱了。

所以从道光十八年年底回到湖南老家,到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十一月离家进京,曾国藩在老家一共待了二百九十六天,这期间他花了一百九十八天,用来拜客。也就是说,回家这一年,他十分之七的时间都用于拜客了。

道光十九年正月十六日,曾国藩正式开始拜客。出了位新科进士翰林公,自然是方圆百十里内的轰动性事件,对这只崭新的潜力股,大家表现出极大的投资热情。曾国藩每到一地,都受到隆重欢迎,不但摆酒款待(常有海参席、鱼翅席),有的还请戏班前来助兴(如四月十一日日记载,“是日唱剧,客甚多”。),临走时都会给一笔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