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这个题目,换句学术一点的话说,就是曾国藩的个人经济生活。再换句更通俗的话,就是他这辈子挣了多少钱,是怎么挣的,又是怎么花的。
可以说,曾国藩的研究到现今为止已经很全面了。但是,只有一个领域现在还是空白,那就是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曾国藩一生到底挣了多少钱?这里面有没有过灰色收入?这些钱又花到了哪些方面?他有没有按照官场潜规则给别人送过礼?是怎么送的?他身后留下了多少遗产?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人研究过。
要讲清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先要了解当官之前,曾国藩家里,是个什么收入水平。
曾国藩是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道光十八年,也就是二十七周岁时中了进士,步入清朝公务员队伍。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前,曾国藩家是穷是富?
以前我们上学工作经常需要填一些表,其中有一栏叫“家庭出身”或者叫“成分”。如果在清朝也要填成分的话,曾国藩应该在表上填上“地主”二字。不过为了准确,前面应该加上一个“小”字,就是小地主。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时,他家里共有一百亩田地,家里人口有多少?有祖父母、父母、叔婶、大姐,再加上他,一共八口人,人均十二亩半。
学者们研究的结果,晚清时代中国的人均田地在两三亩左右,曾国藩家的人均土地,是平均数的四倍多。毛泽东的出生地与曾国藩相距不远,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和斯诺说过,他家里当初有四口人,有二十二亩地,人均五亩多,就可算成富农。以此标准判断,曾国藩家成分被定为小地主当无疑义。
和我们想象中的地主成天大鱼大肉不同,在普遍贫困化的晚清,小地主的生活也仅止于吃饱糙米饭,顶多偶尔还可以吃到半个咸鸭蛋下酒而已。曾国藩家是在祖父曾玉屏手里发达起来的,曾玉屏一生勤苦,成为小地主后,虽然家里雇了长工,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下地种菜,养猪养鱼,一天到晚也不闲着。甚至在曾国藩点了翰林成了京官后,祖父仍然亲自下地拾粪、种菜。在祖父曾玉屏的带领下,曾家形成了勤奋节俭的家风。曾国藩和弟弟们课余时间常干放牛、砍柴之类的零活。为了补贴家用,几兄弟甚至还到集市上叫卖过菜篮子,到采石场帮人推过运碑车。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曾国藩当官以前,曾家是湖南乡下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家,生活并不宽裕。所以后来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的花销,对老曾家都构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到北京参考会试,没考上。第二年又一次上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费了。“称贷于族戚家,携钱三十二缗以行。抵都中,余三缗耳。时公车寒苦者,无以逾公矣!”就是说,和亲戚朋友好不容易借到三十二串铜钱,上了路,到北京时,花得只剩三吊了。当时参加考试的人里头,很少有比曾国藩更穷的了。
那么,曾国藩家是什么时候由穷变富的呢?当然是从曾国藩中进士开始。道光十八年春,北京传来喜讯,二十七岁的曾国藩成了进士,随后又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就是俗话说的点了翰林。从捷报传到曾国藩老家那一刻起,湘乡曾家的排场立马就变了。大批上等的木器家具运进了曾家宅院,祖父曾玉屏和父亲曾麟书出门应酬时也开始坐轿子了。曾家日常生活虽然不是天天大鱼大肉,但是请客时已经能上“海菜”就是高级宴席了。这就是所谓的“鲤鱼一跃过龙门”。那么曾家的经济情况为什么能一夜之间翻天覆地呢?是曾国藩获得了大笔工资收入吗?那倒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