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潜阳论(6)

“亢”与“潜”含有生死之机,亢可转泰为否,使性命根底朝天;潜可否极泰来,使生命根深叶茂。因此,只有至潜才能至阳。故古之欲修无上大道者,往往隐逸山林,远离尘嚣,于死绝空亡之地回转生机,于沉沦之中获得飞升。当然,话又说回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能隐机而坐于嚣嚣市井之中寂然不动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

值得警觉的是,一味平阴并非总是好事。潜阳不管怎样,还是有阳在潜,如果无阳而潜,潜而无阳,便会为阴所没,失去生机。阳之至潜为复卦,如果重阴之下无阳作底,就会陷于昏沉、懈怠、死寂。这是平阴者常常会犯的错误和偏差,儒家对佛道的抨击正在于此。这虽然出于误解,但也值得此间人士留意,把握佛教的勇猛精进之义。

就大文化而论,中华、印度的古典文化阳气较潜,表面显示阴柔之象;西方现代文明阳气较为浮亢,表面示呈阳刚之象。前者可称为潜龙文化,后者可称为亢阳文化。与潜龙文化的精诚专一、中庸太和、虚静柔韧、少欲空怀、自然无为、重体轻用等特征相反,亢阳文化以私性张扬、纵欲竞争、浪漫散乱、逞强斗胜、慕名邀功、重用轻体等为特征。亢阳文化阳气不潜于底,性命不能归根,是一种无根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生存的人升发过度,归降不足,往往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潜阳文化如潜而不表,潜沉成郁,落入昏沉懈怠,就会失去社会层面上的优势。在这种文化中生存的人升发不畅,抑而不疏,往往容易患肝脾疾病。如何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合流交汇处安身立命,是一种苛刻的践履功夫。

(此文的写作得益于若干年前张金蕴中医师的启发,特表谢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