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感觉意象中的人(9)

“落窍”

常言说,人非木石。按照佛教的归纳,人与木石的区别在于“含灵”,即人具有灵性。唯物论者认为先有肉身而后才有心灵,但是没有心灵之前肉身如何证明它的存在?笛卡儿的怀疑最终留下了“我思”,这个“我思”就是心灵的觉性,或者说纯粹意识。包括肉身在内,一切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心灵才能显现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万物都不过是心灵中的一种影像而已。

心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能在肉身上面开出窍来,这便有了感官的感觉。心灵开窍于眼睛就有了视觉,开窍于耳朵就有了听觉,开窍于鼻子就有了嗅觉,开窍于嘴巴就有了味觉,开窍于皮肤就有了触觉,不同感官其实是同一房间的不同窗户。作为现象的显现者,心灵像是一面空明的镜子,一般说来,镜子中显现的现象尽管纷繁,但不会污染镜面,影响镜子显现功能的完整,它显现的影像不论多么绚丽还是丑恶,都能够抹去,退回到原本空明的状态。但人的心灵不是镜子。不妨打一个比方,人的心性是一条纯净的河流,从山色天光中流过。感官的窗户时刻晃动着各种光怪陆奇的现象,就像水波上面的倒影。不论这些现象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如果它们从感觉中畅快地漂过,人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流韵。但是,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当现象连绵地从感觉中漂过的时候,人却被现象境界所吸引,产生了羡慕、向往与贪婪之情,他的心灵深处会浮生一些幽暗的念头,纠缠于这些现象境界之上而不能释怀,从而阻碍了性灵的流动,导致河道的堵塞。于是,原本清纯的河水被显现在水面上的影像搅浑了,失去了原本的澄明与畅美,这是那条河流十分普遍的命运。如何疏浚这条灵性的河流,保持水质的清纯和水流的舒畅,事关人存在的福祉。

人的心灵是世间现象得以显现的前提,因此,人总是生活在心灵的限度之内,很难设想没有心灵觉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没有觉知意味着什么现象都不存在,连黑暗也没有。实际上,人也不能拒绝感官的知觉,关闭自己的心灵,从而生活在感觉之外,过一种木石般暗昧的生活。他总要敞开窗户,让感觉中的光明进来。但是,和光明一同进来的还有迷离的现象——它们是光明的影子、光明的一部分。如何沐浴在光明之中而又不被缭乱的影子所蒙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生活在感觉之中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被光怪陆离的影子所捕捉,卷入另一种黑暗之中。到那时,心灵就被局限于某种感官官能范围之内,附着在一些感觉意象之上,并为取悦感官而疲于应付,过一种愚昧而幽暗的生活。

当然,感觉的卷入一开始不见得有什么不好,因为感觉会开出意象的花朵来令你沉醉,卷入的同时会有奇特的境界打开,迷宫一样让你徜徉其中,找不到出去的门。每一种官能感觉都蕴藏着缤纷的现象系列,无论是色彩线条,还是声音气味,都可以敞开长长的感觉画廊,让人流连忘返。与心灵的清净境界相比,现象界的繁华仿佛都市之于寂寥的乡村。在那里,人可以获得许多鲜奇的感受,可以把玩出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来,推陈出新,而多种感觉的同时交响与共鸣,足以令人心旌飘扬,失去自持力。而心灵一旦失去自持力,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到现象境界的追逐中去,捕猎各种奇妙的感觉,并把整个生命投入其中。他们会觉得这样生活才能活泼有趣、充实饱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