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怨与悲悯(6)

圣者的态度及其尴尬

有位瑜伽行者在恒河岸边静坐,一种悲痛的声音干扰了他的冥想。他睁开眼睛,看见一只蝎子正在水面上拼命地挣扎,随时都会沉没,便伸出手去将它捞上河岸。蝎子却卷起有毒的尾巴蜇击救它的人,使他痛楚万分。不一会儿,行者的冥想又被同样的声音惊扰。他看到蝎子再度掉入水中,其状十分可怜,于是,第二次救起这只不太聪明的动物。但蝎子还是没有放过机会,它狠狠的一蜇令行者大声喊叫起来。当这一过程第三次重复时,在一旁观看到这一切的农夫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良心,他惊讶地喊道:圣人,你为什么一再救起这个忘恩负义的可怜虫!

这个印度故事与伊索所讲的颇为相似,只是行者的回答与农夫的遗言截然不同:“我们二者都随各自的本性行事。蝎子的天性是蜇人,而我的天性是怜悯。”这就是圣者的态度。他的行为发自本性,自足无待,与对象的回馈无关。他避免钻进那个无限循环的圈套。这种态度与其说是拯救蝎子,不如说是拯救自己。

《金刚经》中叙述释迦牟尼的往世,曾经在暴君歌利王的统治下,受到肢解身体的酷刑。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他看着刽子手把自己的肢体一截截割下来,心中不起丝毫的嗔怒,只含着一腔慈悲。耶稣曾经在山上对他的信徒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你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要爱你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人祷告。这样,就可做你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单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的吗?耶稣不仅说到,而且做到。在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他以最后的一口气祈求上帝宽恕他的敌人对他所做的一切。他其实是在祈求自己的良心原谅别人对自己犯下的罪行。由于原谅,他避免自己成为一个仇人,一个充满深仇大恨的歹毒的人。他得到解脱。按照佛教的理解,释迦牟尼在被截肢的时候,若有一丝怒气生起,他还得回到生死的轮回之中来寻找复仇的机会,不能安住涅槃。

在仇恨与报复的对抗中,一个被剁去手脚、挖去双眼、碎尸万段的人,无疑是受到了伤害。但比起对心灵的伤害来,这还不算什么。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六欲交集于心,各种情绪发而合乎中节则利于身心健康,抑郁不发或发而偏颇过节都导致对生命的伤害,都成为某种痼疾。在七情六欲中,对生命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憎恨和愤怒,怒伤害肝脏,从而破坏整个生命系统的协调和平衡。为仇恨和歹毒心理支配的人,肝脏的成色一定是十分沉暗的。仇恨和歹毒纠集着大量负面的心理能量,严重阻滞着生命合乎本性的运化,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因此,它总要释放出来,不然就会毁掉人的身体,但释放的过程同样会造成伤害。这种心灵的滞闭不是柴胡、桂枝、丹参之类的药物能够抒发和化解得了的。

佛家把嗔恨看作是生命的毒素,是心灵中最浑浊最肮脏的东西,怨怒被称为无明之火。一个本来清白的心灵,一旦中了这种毒素,就意味着被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所覆盖,生活在黑暗之中,与清净灵明的愉悦无缘,得不到解脱。因此,仇恨对于仇恨者是最大的伤害,歹毒是对歹毒者最大的惩罚。圣者为了避免被仇怨毒害和玷污心灵,宁可让出身体这华贵的衣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