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不实之地,胡适步步踩空 2

袁枚之编造,话之虚假,以胡适的精明,不可能全无一点觉察,全无一点识别。然而,他却既不表露丝毫怀疑,也不想办法作些查对,反倒一再强调其重要。也许这正是胡适精明的地方,因为他要“考”的,并不是袁枚说的真与不真。只不过是借这个“乾隆时的文人”作自己的幌子,或者说利用袁枚讲的“嗣君”、“其子”几个字作自己的跳蹬。凭着这个跳蹬,胡适便可以将曹雪芹和大富豪曹寅直接钩挂起来,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定论他的“自叙传”、“家史”说了。读胡适的《考证》,我们可以感觉得出,他的“自叙传”、“家史”说,早已在他的观念中形成,是由于读《红楼梦》开端时的那一大段话时,因错解误解而想象出来的。并非是读了《随园诗话》,去考证曹寅和曹家,然后得出的。只不过袁枚的编造,恰好对了他的口味,符合他的需要而已。管他吹不吹牛呢!设若怀疑袁枚的话,指出与实际相差太远,没有任何根据。胡适又找不到别的可靠的能将曹雪芹和曹寅真正挂起来的挂钩,他还能把他的《红楼梦考证》做下去吗?

好在他要“考证”的曹雪芹,并不是袁枚说的那个“曹雪芹”,而是另一个“曹雪芹”,即他胡适自己想象的“曹雪芹”。因此,他的每一步考证,每一个说道,都是在推倒袁枚说的那个“曹雪芹”,只是他不说出。糟糕的是,他的每一个考证,每一个重要结论,也在“改造”、“另铸”创作小说《红楼梦》那个真正的曹雪芹。且在他的这部《考证》中,和后来的一些文章、论述、讲演、谈话中,用他的几合一的“铸造物”,对历史上的曹雪芹进行“掉包”、偷换。

曹寅是康熙时候的大名人,至少在江南如此。交游甚广,多文化人士,留下的信息不少。但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又较零散。胡适在考证过程中,还是耗费了许多的力气,也弄得了不少材料。不过,说是考证《红楼梦》,说是考证它的“著者”,却去考证人家的上代人或上几代人,这本身就是一件滑稽的事。

在考证曹寅的同时,胡适还连着小说《红楼梦》,连着袁枚的话,作了一些他自己的牵强附会的解读。令人震骇的是,在说到“当时红楼中有女校书某,尤艳,雪芹赠云”的两首诗时。胡适竟然说:“这话无从证实。但袁枚与雪芹差不多同时,这诗必有所本。若此诗真是雪芹做的,诗中的病美人大概即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了。若果如此,我们更可以深信《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传了。”将林黛玉和“女校书”扯到一起,真是亵渎!好像他也不知道《红楼梦》中有无那两首诗。还把这拿来附会他的一条根本性的说道,“‘将真事隐去’的自叙”。实在有点扯草草塞笆篓了!】

经过一番“考证”后,胡适说:“总结上文关于‘著者’的考证,凡得出六条结论。”其实,他只考证了曹寅。根本没有考证“著者”曹雪芹,因为找不到材料,无从下手。现在且看他的六条结论,并仍以按语的形式发表些我个人的意见。

胡适的第一条结论:《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克按:此结论,从何“考”得?胡适没有说,只好推测:(1)如前面说过的一样,从袁枚的诗话里知道的。但袁枚说的“曹雪芹”,不是小说家曹雪芹;袁枚说的“红楼梦”,也不是《红楼梦》。不过是他瞎诌,不能拿来作依据;(2)来自于别的文献,别的资料。胡适的文章里没有说,估计他根本找不到,也考不出;(3)读《红楼梦》时感觉出的。恐怕就是如此吧?他在《考证》第二节开头不久便说过了。不过,这很难说是什么学术考证,许多人读《红楼梦》都会有这种感觉,这种结论。虽然正确,但“曹雪芹”三字,是真名还是化名?如果仅仅知道一个化名,而不知道其人别的东西,跟全然不知道有多大的区别?再有,曹雪芹尽管是作者,可他自己根本不承认,也不承认此书有作者,只承认自己是增删者。而书的开端,却钻出了“作者”,还“自云”,“自又云”,宣示自己创作的动因,写书的由头,和为什么要搞“真事隐”、“假语村言”。毫无疑问,这不是作家曹雪芹的笔墨,而是在曹雪芹死后,《红楼梦》开始流行的时候,一个对曹雪芹全然陌生的穿凿者的涂鸦。而后被抄录卖钱的人抄到了书内,成了正文。关于这,鄙人将有专文解剖。这里还是说胡适,胡适把它引用来作他的“自叙传”的重要硬证,弄得像那个涂鸦者一样,把整个书都读歪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