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本人的文字

据冯其庸、李希凡两先生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1202页记载: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嘉庆二年(1797),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溧水、沐阳、江宁(今南京)知县,三十三岁辞官,卜居江宁小仓山之随园……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七十余卷。诗话、尺牍、说部共三十多种。

今天的许多读者,对袁枚其人,可能较为陌生,但在清代及以后较长时期,他可是个大名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诗学”有着相当的贡献。他一生著作甚丰,其中《随园诗话》尤为引人注意,影响甚广。

《随园诗话》最早的本子,出版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是袁枚本人主持刻印的。这个本子的有关情况,2005年《红楼梦学刊》第四期上,包志云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随园诗话〉中有关〈红楼梦〉一段话的前后变化——兼谈〈随园诗话〉的版本》,将事情说得非常详细而清楚。包先生考证过程中,在山东大学图书馆查看了这个最早的本子。该本最初刻印出版时,岁在乾隆己酉,为了和《随园诗话》别的本子区别,包先生的文章中称之为“己酉本”。袁枚有关《红楼梦》的话,这个本子上的记载,应该说是比《随园诗话》其他本子更真实,即更符合袁枚本人的原意。

己酉本卷二上的那段话,原文是:

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书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文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时红楼中有女校书某尤艳,雪芹赠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汙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出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东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包志云先生的文章说,因己酉本刻时错字多,内容有些地方重复,袁枚在壬子(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春决定第二次刻《随园诗话》。后来这个本子刻成(包先生称为壬子本)关于《红楼梦》那段话,只改了三个子,即汙改成汗;出改为山;东改为束。文观园却没有改成“大观园”。

以后的版本还有修改,但都与袁枚本人无关。当时间到了嘉庆二年(1797)闰六月,他主持修改的那个壬子本尚未完成时,他已在重病中,而到了这年的十一月七日便去世,一生活了八十一岁。

胡适的引文,虽出自道光四年时的“盗版”本子,但对照己酉本袁枚的这段原文,“盗版”本倒是相当忠实于袁枚之原著的。即是说,胡适的引文,是符合袁枚本意的,不能说胡适引用无据。当然,袁枚的话对与不对?胡适就袁枚的话做自己的文章,做得有理无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还有涉及曹雪芹的一段文字,也有“研究价值”。现照抄如下: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署“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厓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克按:袁枚此条写于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相隔百年矣”,这是说,曹雪芹在乾隆丁未之前“百年”,即1687年已经死了。1687年,为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曹寅生于1658年,在1687年时,他不过二十九岁,绝对不会有“曹雪芹”这样一个死去的儿子。因这个儿子曾和若干妓女交往,并写了一部“毕记风月繁华”的书,在其死去时,至少也该有二十多,乃至三十岁以上。况且,曹寅那时在北京内务府,没有在南京任职。他南下担任苏州织造是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的事,过两年方同时兼任江宁织造,直到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才驻在南京专任江宁织造。了解此,有助于了解后面的分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