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行陌路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1)

创作到某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模糊的未知。那种模糊感一直存在,却没有被深刻地审视,直至必须要真正面对,呈现的却是一片陌生的感觉。很多既有的意识,会不断受到考验。最终,熟悉的理念需要被抛弃,一切重新而起才能找回那个永久的轴线。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是进入世界之门必须要经历的考验。

从何时开始,在东方成长的我们所处于的世界,里面埋藏着一种矛盾,使我们停滞在世界之门外。好像所有熟悉的东西,到了这里,都有不同的解释,必须要重新学习、放弃与建立;在另一个世界的标准中重新开启,但却不能保证你就能进入。

整个西方世界是用什么支撑着?我想起了西方科学的历史。科学启蒙,他们找到理清世界一切存在的道理,找寻一个视觉,能够不偏颇,全然地开放,又能够全然地归纳,把千丝万缕组织成条理,归纳出标准,使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接受调整,产生了牢不可破的连锁关系。在西方的语境中,这叫“脉络”。

“脉络”代表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智慧不断累积,再经过重重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个共识的范围内,再往前找寻新的可能。每种语言都有它的前沿,每种说法都有它的支撑点,每件事情都有回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智慧的结晶,产生人类思考的洪流。从“脉络”中能找到未来的方向,找到确切的选择。当东西方碰触,我才惊觉,亚洲传统文化在西方脉络中有时候是羁绊,让你无法直接地投入一个被视为可靠的系统中。譬如今年,是2013年,整个时间的观念,都从西方开始,这两千年的时间是怎么累积它的脉络,最后形成这个局面—亚洲落后于西方。1840年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接下来殖民政策打断了很多国家的脉络,助长了战后的美国在文化上渐渐统一了整个世界,同时也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

美国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吸收来自欧洲的流亡精英,他们在战后做出伟大的贡献。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取得统治性的国际话语权。

20世纪70年代冷战结束,美国在电影、现代艺术、时装业都突飞猛进。首先它以自由、民主、博爱,得到公众信心。它无根的文化特性,实事求是的生活哲学,强调个人的乐观积极,让它容纳异国文化输入,并渐次推翻欧洲传统的脉络,建造了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体系。它的新象、富强、实事求是,凡事没有地域色彩、历史包袱,形成讲求经济效益的生活,这种思潮至今仍延续着。

大众化、快速、低成本、娱乐性,造成全世界广泛地被美国化。当我去到英国,才慢慢从他们的语调中分出了孰先孰后。英语原来的构成,音韵的重要性,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但在美语中,只剩下实用功能,然而却更广泛地被使用、传播,在世界大舞台,超越了欧洲本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