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1

继王熙凤之后,在王夫人的授意下,李纨、探春、宝钗组成了“三驾马车”,成为荣国府新一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以探春为“核心”的“临时内阁”领导下,贾府迎来了一场“布拉格之春”般的大变革——“探春新政”。

先解释一下“布拉格之春”。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股强大的波澜使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其中就包括东欧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大清洗的善后困难、经济增长缓慢、斯洛伐克的独立倾向等问题层出不穷,诺沃托尼的领导地位遭到质疑。1968年1月5日,杜布切克在捷共中央委员会全会上取代了诺沃托尼。同年4月,新一代领导人开始对苏联推行的“斯大林模式”和“勃列日涅夫主义”提出了质疑,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掀起了一场旨在建设“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史称“布拉格之春”。

对于捷克斯洛伐克这场颇具“离心倾向”的改革,苏联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从杜布切克执掌捷共中央开始,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各国就采取各种手段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企图阻挠改革的正常进行,但杜布切克领导下的捷共却不为之所动。1968年8月,忍无可忍的苏联武装镇压了这场革命,使这场改革悲惨夭折。

我们把“探春新政”比作荣国府的“布拉格之春”,说明两者之间多少存在着一些对应关系。当然,曹雪芹不可能预见到两百多年后发生在东欧的这场变革。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算得上是社会规律性的一种体现吧。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相似之处呢?

第一,背景相似。任何一场改革,都源于现实遭遇的问题。“布拉格之春”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核心是受到了体制的束缚。探春眼前的荣国府,正是受到富贵之家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习惯力量的束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