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6)

具体说来,《人民日报》改版取得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新闻数量大大增加,头条新闻突出了国内的经济建设。7月份登载各种新闻2200多篇,比改版前增加一倍多。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新闻约占头条新闻总量的一半。

第二,积极反映、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讨论和贯彻。7月2日,改版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六百多位科学家讨论“百家争鸣”问题的消息。这个月,报纸发表有关双百方针方面的新闻、文章23篇,不同观点进行热烈讨论。著文参加讨论的知名人士有茅盾、马寅初、李长之、黎锦熙、朱光潜、唐钺等。

第三,积极开展批评自我批评。7月份发表各种体裁批评稿件近150篇,比6月份增加了一倍多,每天平均保持四五篇。社论文笔尖锐,评论、述评相当突出,消息、通讯也有评论。有的还配有漫画,对不良倾向进行讽刺。这些评论,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在推动报纸批评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客观公正地报道国际新闻。改变过去对社会主义国家只报道成就不报道问题的做法。6月底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10月发生“匈牙利事件”。《人民日报》对这两大事件都采取客观报道的态度。这样做,大大增强了报纸在读者中的信任度。

第五,副刊面貌焕然一新。按照胡乔木关于要把副刊办成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园地和副刊品种多样性的要求,文艺部负责人之一袁鹰起草了一份“副刊稿约”,经过胡乔木几次修改补充并最后定稿,在改版这一天的第八版上刊登。这则稿约体现了胡乔木办好报纸副刊的思想,勾画了《人民日报》副刊的基本蓝图。

胡乔木还为实现这些设想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他亲自约请党外人士萧乾担任文艺部顾问,亲自物色、联系作者,组织队伍,还亲自修改副刊的稿件。《人民日报》改版后副刊面貌焕然一新,同胡乔木为此倾注大量心血是分不开的。

《人民日报》改版后副刊办得有声有色,但读者还是不满足,对副刊上发表的杂文还是有不少意见。胡乔木又同文艺部两位同志谈话,提出:“现在八版的杂文的主要问题是:作者范围太窄,评论范围太窄,评论的方式也不够多样。”他指示:“要改进八版,首先得打破小圈子,把作者队伍扩大,最好能扩大到县,使各方面做实际工作的同志都有可能为八版服务。”“现在特别要联系各方面社会活动分子,他们不一定都能写好文章,但要帮助他们尽可能写得好些,使文章有更多生活气息。”他还指出:“有人说对人民内部不应该讽刺,这是不对的。”“杂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非常多样的,可以有讽刺,也可以没有讽刺。它是一种短评,短评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色调。”同时他又指出:“现在八版的杂文对敌人评论少,讽刺少,这是大

缺点。”

在这次谈话中,胡乔木对副刊的意义和作用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八版的文章应该侧重谈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提倡新社会应有的道德、风尚和教养。这应该是八版文章和其他各版文章的基本区别。”应该认识到“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八版应该不同于过去的‘自由谈’,要用优美的散文来歌颂劳动,要对今天的社会作风俗画般的细致描写”;“八版需要的是工笔画式的文章,不是漫画式的文章。”

《人民日报》副刊在胡乔木关心指导下继续改进工作,胡乔木自己也身体力行,在以后的日子里,给副刊写包含各方面内容的、样式各不相同的杂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