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的意义(2)

第三种态度是中间的,人数最多,就是倾向于把西方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各取一部分,以一定的方式给它结合起来,来创造中国的新文化。持这种主张的人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中也有分歧,怎么学一部分西方的,取一部分中国的?学哪些取哪些?保留哪些,去掉哪些?如何结合?看法有不同。比如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口号,叫“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的提出是在19世纪末,当时有个叫孙家鼐的官员,还有张之洞,都讲过这类的话。不过这个思潮在他们之前就有了。同是讲“中体西用”,大家的观点也不一样,什么是“中学”?“中学”的“体”是什么?“西学”的“用”是什么?理解也不一样。比如,有人说“中体”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就是君主制度,这个不能动;学西方什么呢?学它的船坚炮利,这叫“中体西用”。但也有人不是这样理解,而是认为“中体”就是中国的思想,比如儒家的思想,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等等,至于政治制度,西方的也可以学,不是仅仅学习它的生产技术、军事技术。这也叫“中体西用”。

总之,相当多的人都是这样一个倾向,都主张既不能顽固守旧,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不断地吸取外部的东西,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这种态度在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不是现在才有的。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这是它的一个最大特点。孔子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孟子怎么评价他呢?孟子说过一句话,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就是能够适合时代潮流的圣人,鲁迅曾经说“圣之时”就是“摩登圣人”。孟子认为,孔子最大的特点就在这里——“圣之时”,这是他比别人高的地方。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与时俱进”,就是这个意思,“圣之时”就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这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传统。有人说中国文化传统是守旧,这不对,守旧在中国不是主流性主张,中国人是讲不断变革的。那么能不能“全盘西化”?肯定也不行,因为文化是个有根基的东西,它融化在所有人的血液中,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你怎么能把十三亿人变成是西方人?这个很难。文化是个整体,是个有机的东西,它需要有根基。因此,传统中有的东西肯定是要保留。这样,我们要搞文化建设,要学习西方,要创造我们自己现代的文化,就有两个问题必须把握。第一是不能守旧,要与时俱进,要学习别人的好东西;第二是不能把自己连根拔起,要保留自己的好东西。仅仅这两者还不行,还要搞中外文化的优化结合。

毛泽东有一次讲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出路,说既不能越搞越洋,也不能越搞越古。越搞越洋,就是“全盘西化”,把自己的东西丢了,这个不行;越搞越古,就是完全是自己的东西,不吸收外来东西,也不行。他这个话讲得就很到位。在文化问题上,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应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大家基本都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极端的人是少数,主张守旧不变的,主张全盘西化的,都是很少的,都是认为我们要吸取别人的好处,保留自己的好处,把它结合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