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在路上行走(3)

承吕后、启武则天的一代杰出女皇——如此评说冯太后,历史定会默然赞许。北魏《晖福寺碑》,将冯太后与皇帝并称为“二圣”、“二皇”:“我皇文明自天,超世高悟……太皇太后圣虑渊详,道心幽畅……”故“择形胜之地”,“为二圣造三级浮图各一躯。”

公元397年,北魏占领了蓟城,即现在的北京城。郦道元《水经注》:“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当时蓟城仅南北九里,东西七里。

北魏太和佛像发现于北京永定门一带,《光绪顺天府志》:“光绪六年(1880年),通州张云翼访得之。”光绪获知,即命有关部门将佛像运往西山,并拨款为之建立石佛殿,差专人看护。

《妙峰山琐记》:“(石佛殿)其处久远无僧徒,现一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姓姚者居守,庙以‘石佛殿’称,不知有无寺庙也。”

这姚姓人家,原居安定门,系贵族出身,奉了护佛圣旨,举家迁到西山车耳营村。迄今,姚家传人已是第六代。

姚氏一家佛心昭日,虔诚至极。由市民变为农户,无怨无悔。“文革”时为保护佛像,日夜轮值守在石佛殿,风餐露宿。

专家修复佛像认定,太和造像所用材料属大同武州山石材。

修复后的北魏太和佛像原真如初,现存首都博物馆。

石雕之气正浓,铜塑风尚愈兴。北魏佛教造像形式多样,石窟之外尚有金铜铸錾。“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尊释迦牟尼佛铜鎏金坐像,高约20厘米,工艺精湛,佛相端好,惊羡无数目光。佛像背光处纪年明确:北魏太和元年(477年)。

北魏金铜造像,除京都平城之外,时以河北定州与山东青州为盛。

北魏铸造金像风气由来已久,凡立皇后必令其手铸金人,成者为吉,不成则废,为北魏王朝一条刚性宫律。——后妃将铜液灌入工匠备好的模具,从而生成光华绽放的铜鎏金像。

初,左丞相卫王仪等奏请立慕容氏为道武帝皇后,道武帝拓跋珪“从群臣议,令后铸金人,成,乃立之,告于郊庙”;“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刘眷女也。登国初,纳为夫人,生华阴公主后生太宗。后专理内事,宠待有加,以铸金人不成,不得登后位”;“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太宗以后礼纳之,后为夫人,后以铸金人不成,未升尊位”。

冯太后竞选文成帝皇后,正是因铸造金人抢占先机,遂力克群芳佳丽,赢得施展政治才华的第一块金砖。

北魏京都平城的完整建成,绝非朝夕之功,于一夜间拔地而起,其经历了几代帝王薪火传递,“镜镜继照,灯灯相传”。与和平年间轰轰烈烈开凿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的云冈石窟相辉映,风生水起,出神入化,在古老而得天独厚的雁塞代地,巍然矗立起一座惊世骇俗、气势恢宏的世界城池。

雕梁画栋昭日月,飞阁流丹绕春风。都城,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文明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防御外寇的物质屏障,更是其精神强盛的标志、象征和宣言。

《说文》曰:“城以盛民也。”《博物志》云:“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吕氏春秋·先识》:“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

公元前1109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就在今洛阳西金谷园筑城,谓之“王城”,后又于20公里处的洛水之北筑城谓之“成周”。

西汉长安城和洛阳城,在班固《两都赋》里,灵草冬荣,金石峥嵘。“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张衡继而作《两京赋》,激烈强化帝王将相的都城意识;左思《三都赋》竟然催生了一个中国成语:洛阳纸贵。

北魏选址营建城郭,跋涉了一个由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转型的艰难途程。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北魏方“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筑城安民:池桑干之水,苑秦城之墙。百堵齐矗,九衢相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