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的重演

戏剧界对“八大样板戏”的说法,有个不成文的“共识”,即认为按时间顺序上说,1966年11月28日首都文艺界宣布的那八出”,是“第一批样板戏”,而在1970年以后出现的京剧《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以及《红嫂》、《磐石湾》等,称为“第二批样板戏”。不过,在第二批中,除《龙江颂》、杜鹃山》的水平和影响尚可与第一批比肩外,其他几个就逊色多了,有的甚至已被观众遗忘。

比如说京剧《平原作战》,表现的是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主题是积极的,但那些剧情都是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和小说《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的有关情节中拼凑起来的,没有什么新意,人物形象也不丰满。

样板戏的重新出现,是在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长瑜演唱京剧《红灯记》中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受到观众的欢迎。这是“文革”后样板戏首次在重要晚会上亮相。但这次演出亦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了争议,甚至连著名作家巴金也参与了这次论争,他写了一篇散文,写到样板戏在他心中留下的抹之不去的阴影:“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期间意外地听见人清唱样板戏,不止一段两段,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接连做了几天噩梦……我怕噩梦,因此也怕样板戏。”

然而样板戏并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在接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尝试搞市场经济的时候大放异彩,《智取威虎山》首先重新整剧复排,从受观众冷遇到商业上逐渐成功,出现让人诧异的情形;最成功的还是1996年下半年演出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初定为演出三场,因反应热烈又加演一场,上座率达百分之百。2000年末,样板戏的重演形成高潮,一度出现了“样板戏热”,它的观众群中甚至出现了年轻人。

《纽约时报》2001年10月29日文艺版头条《为何怀念动乱时期的产物?》一文曾分析过样板戏重演的现象:“样板交响乐的重新上演较迟,原因是不易凑齐大队的演员、中国乐器和京剧艺员,同时也因为老艺人在‘文革’期间吃了很多苦,他们对样板戏深恶痛绝。但随着老艺人退休,反对力量也逐渐消减。……由于样板戏政治色彩过浓,今天,只有讲述1949年以前,与地主、日本和国民党抗争的戏才能上演,讲述1949年以后,主题是打击‘阶级敌人’(包括所有不是工农兵的后代)的戏,如《海港》、《龙江颂》不能再演。”

尽管奇怪的眼光不断,样板戏却已然在中国舞台上得以继续生存了。谁又能知道,样板戏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将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