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阅兵(1)

年轻的士兵排起整齐的方队,踢着正步,从路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他们从我面前走过时,我竟有种错觉,这是一个人完成的动作。他们就像是按照某种模式设置的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甚至就连身高、体形、容貌也出奇的一致。仅仅为了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已经封闭训练了半年。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这些士兵接触,此前,我所有关于阅兵的印象都来自一部叫作《大阅兵》的电影。

这部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以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为背景,讲述了阅兵背后的故事,用普通士兵的视角还原了那场盛典。因为独特的摄影、有血有肉的故事加上阅兵这个恢宏的背景,这部电影堪称陈凯歌的代表作之一。电影中展现的那次阅兵,只是建国后举行的14次阅兵中的一次,论规模和武器的现代化程度,它及其他13次阅兵都无法与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相比。

就在2009年10月1日阅兵正式开始前两个月,我接到报道阅兵村的任务,做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

为了保证阅兵的整齐、有序,阅兵之前,参加阅兵的解放军都要至少提前半年进驻阅兵村,刻苦训练以达到阅兵要求的标准。为了保证士兵们的训练能够达到阅兵当天要求的隆重、庄严效果,整个阅兵村都处在戒严状态,任何外部人员不得入内,尤其是记者,而我们作为境外媒体能获得进入阅兵村拍摄的机会,更是罕见。

这次我之所以有机会进入阅兵村一探究竟,除了幸运,更是因为获得第二炮兵部队的支持。之前几次拍摄,彼此有良好的合作,凤凰的专业性更是获得部队的认可,于是当60周年阅兵这个百年一遇的重大盛典发生时,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在二炮部队的协助下,进入阅兵村进行拍摄。

初步定的进村时间是8月20号,没想到一直等到9月,二炮那边才终于拿到了批准凤凰卫视记者进阅兵村拍摄的指令。9月2号下午,我们借二炮文工团进村慰问的机会,混在文工团里进村。不过为了防止泄密,我们不能带自己的摄像,由二炮的摄像拍摄,拍完的资料不能拿出,必须在二炮宣传中心编辑,节目只能在10月1号以后播出,播出前要审查。条件虽然苛刻,但是部队自有严格的纪律,作为媒体,如果想获得珍贵的拍摄机会,就必须适应对方的规则。

进村那天,下午3点左右,我、《走读大中华》的编导吴竞加上连夜坐飞机赶来的主持人杨锦麟,这个凤凰特别采访小组,坐着二炮人员的车,紧跟文工团的大巴,出发前往通县的装备阅兵村。这次进村时间被规定为两个小时,不能超时。

因为是偷偷进村,我们都穿上了借来的军装,伪装成部队的解放军。军装是临时找的,每个人穿上不是肥了就是瘦了。这狼狈的样子,乍一看,哪里是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分明就是打入我军内部的特务。临行前,二炮的人反复交代,不能暴露自己的记者身份。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装备阅兵村。进入之前还需要测量体温、登记身份证,测体温是因为当时甲型流感正流行,外部人员要严格检疫,防止将病菌带入阅兵村,否则在这种封闭的环境,很容易爆发大规模的流感传染。而身份证登记,当然是为了防止闲杂人等。

漫长严格的手续后,我们终于进入了阅兵村。几乎所有参与阅兵的地面装备,都会在这里训练,所以人气并不显太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军事装备。因为需要保密,核心的装备都被罩上了防护罩,看不到庐山真面目。其余的一些装备停靠在训练场地上,那些装饰着不同颜色迷彩的各种导弹、装甲车雄壮宏伟,即使我这样对军事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那种震撼力。这些装备代表着中国军队装备的最高水平,足以让所有亲临现场的军事迷热血沸腾。

国庆阅兵盛典中除了分列式还要进行阅兵式,阅兵就是阅装备。如果说分列式能体现出中国军人的整体风貌,那么阅兵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出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防现代化程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