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化学工业的游说下,2006年欧盟正式出台了《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按照这个新法规的规定,欧盟将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未能如期纳入该管理系统的产品将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同时,该法规还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
表面上看,这一法规是公平的,实质上高额检测费用是针对非欧盟化工企业的,特别是欧洲市场的新来者,因为欧洲自己原来的产品检测可以顺延对接。我曾经参加过欧洲议会举行的一个关于REACH法规对发展中国家化学品出口的听证会,了解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每年约有37亿欧元的中国输欧化学品将受到REACH法规制约。
为此,我专门赴荷兰采访欧洲化学工业协会主席、荷兰帝斯曼集团董事长艾赋鼎,他认为:“这个法规对全球化工企业一视同仁,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不过,他称中国企业可以与帝斯曼这样熟悉欧盟法规的企业合作,找到应变之策。其实,艾赋鼎的说法藏有深意。欧洲化学工业协会就设在布鲁塞尔,它对促成欧盟达成这个法规起着重大作用,其实就是设立技术门槛,保护欧洲大化工企业的长远利益。
我还见识过南欧一些制鞋协会如何游说欧盟对中国鞋展开反倾销调查的。除了私底下的活动,他们还给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写信,邀请熟悉的欧洲议会议员出来说话,参加他们组织的“放飞气球”的请愿活动。甚至,这些协会还组织鞋商和工人们到欧盟总部外示威游行,造声势吸引大众和媒体关注,向欧盟施压。多管齐下后,欧盟终于服软。
“地球之友”曾经揭露了一个经典案例:2008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拟对食品包装标示做新的详细规范,于是启动了相关的“调研”(consultations),听取企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食品与饮料工业联盟立即表示“严重关切”,后来欧盟委员会吸收了该联盟的建议,称过细的规定将“完全忽视消费者对简单信息的需求,而且因此会让小标示和小包装缺乏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