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法国一向被认为是欧洲的“发动机”,默克尔一上台,欧洲对其期望颇高,认为可以填补当时欧洲的“领袖真空”。
要知道,欧洲从来都不缺乏有想象力、有才干的领袖。从早期的“欧盟之父”莫奈和舒曼到戴高乐、阿登纳、科尔、密特朗,乃至本世纪初期的希拉克—施罗德核心。然而,在默克尔执政时期,欧盟遭遇了宪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时代呼唤默克尔担当重任,执掌大欧洲的航船渡过难关,继续前行。
记得2005年11月“铁娘子”默克尔上任第二天,就先飞到法国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爱丽舍宫共进午餐,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布鲁塞尔访问北约和欧盟两大总部。之后,她又飞越英吉利海峡到唐宁街10号做客。这一番“旋风式访问”帮助默克尔稳定了欧洲后院。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默克尔对大欧洲和欧盟事务的热心程度远比不上前任施罗德,“轻欧盟、重德国”是其政策倾向。
比如,在2009年确定欧盟第一任“总统”和“外长”的关键人士峰会中,默克尔等主导让比利时人范龙佩、英国人阿什顿女士两位影响力极低的人士就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引来欧洲人骂声一片。
又比如,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在是否救助希腊的问题上,德国的态度举足轻重,因为德国的经济实力占欧盟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然而,默克尔从本国利益出发,迟迟不伸援手,引起欧洲其他各国“怨声载道”。最终,默克尔拍板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入建立联合救助计划,让一些欧洲人很是恼火,认为“丢了欧洲人脸”。然而,以严谨、冷静著称的默克尔不为所动。
在欧盟内部讨论是否对利比亚动武时,默克尔不买搭档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账,坚持德国不出兵,让萨科齐图谋建立“欧盟统一战线”成为泡影。
在西方,保证选举胜利为政治家立足之本,默克尔也不例外。在“大欧洲”热潮消退的今天,默克尔的“轻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选民。
默克尔上台时,恰逢德国经济连续几年不景气,失业率高居不下,她高举改革大旗,在就业政策和医疗制度上大做文章。不过,谨慎出牌是其执政的特点。于是,默克尔政府的一些做法也为学者和媒体诟病。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默克尔政府迟迟不公布大规模救助计划,被一些学者斥为“不懂经济”。
不过,总体来说,默克尔政府的政策因应对对路,使德国成为西方国家中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国家之一。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率达到3.5%。因此,德国媒体对经济复苏有一个说法:“东有中国,西有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