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习作以及创作(2)

在各种正式的印刷品画册和展览中,我们能看到的杨飞云在早期所创作的作品是十分有限的。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大致有几幅完整的油画,如1982年创作的《男人体》和《姐妹》,1985年创作的《小演员》、《男人》、《小姚》和《头像写生》等。为了进一步了解他那个时期的作品,我曾经特意在杨飞云的画室和住处找出了他那个时期所创作的一系列习作。据杨飞云自己说,从他进入中央美院到1986年这段时间,他完成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绘画,其中包括素描、临摹、写生、局部创作以及为参加展览所准备的画作,这些画作和作品有一些他还收藏着,有一些则遗失了。不过总的来说,这些作业和作品都只是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想体会,很不成熟,不值得特意关注。不过,我却不同意杨飞云的这种看法,我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向读者展示出来的正式作品,固然很能说明其艺术的水准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及其美学理想,然而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无数的、准备阶段的习作,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也许更有价值。因为它们表明了画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成熟的,在其中可以看到画家在每一步和每一个细节上的努力及得失,而这些对于理解画家今天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杨飞云的早期作品在今天看来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从技巧上来说,他当时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用笔上使人感到生硬,画面缺乏灵动的感觉,而在整体结构上存在着一些模仿的痕迹,人物形象有些呆板,刻画不深,在布局上也存在着预先设定的成份,绘画的肌理、层次不分明,空间的格局也显得不够和谐。例如,《男人体》中的结构就不具有贯通性,背景和人物的主次关系处理得也不恰当,而《头像写生》在色彩的明暗层次上也不是恰到好处。虽然有细微的精妙处理,但整体上还是缺乏平衡感,至于其他一些临摹和素描,明显让人感到是一些习作,模仿的痕迹较重。尽管如此,我们看到,作为早期的作品,在这些不成熟的背后却使人感到一种少有的感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杨飞云的这些作品,在如下几个方面显示出特有的品质,而这些品质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这些作品从整体上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趋向。如果就一幅单独的作品来说,它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在长达八年的时间中,杨飞云整个前期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在艺术风格、艺术语言和绘画技巧乃至艺术精神方面的、较为一致的学习历程,表现出他在一步步向着古典主义的艺术形态靠拢。这种情况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少有的,说起来这大概应该归功于杨飞云所说的内向而又木讷的性格,他不像有的人那样,随着时代的风潮和热点经常改变艺术的爱好。从他的大量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基本倾向一直没有任何大的变化,除了刚上学时的作业有些多元化的特征之外,他的大量习作明显表现出对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和流派的模仿、学习与体会。当然,这里又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苏联的巡回画派、法国的现实主义、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直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品,这些都在杨飞云的习作中留下了学习的痕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