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古典(2)

其实,古典主义并不等同于现实主义,它所表现的物体和人物是一种具象与抽象的和谐。他当时的作品给人一种过于具体的感觉,品质上往往又不连贯,古典主义的理想色彩并不明显。所有这些使他深有感触,只不过当时由于思想和艺术的水准还较低,因此,杨飞云还看不到出现的问题,对古典大师的作品研究也不到位,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还处在一种模仿时期。

对于杨飞云的反思,我曾经谈过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由于古典主义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而且在语言技巧上又非常注重系统化的训练,因此,对于一个中国的画家来说即便是在中央美院受到学院式教育,也还很难达到古典主义所要求的那种语言技巧的娴熟程度,而且古典主义关键在于在高水准的技巧之上,还需要具备精神与信仰上的支撑,而这些又都远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所能够学到的。它是一种人生的知识,是需要心灵在仰视中逐渐达到的境界,因此,对于古典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从模仿开始也是很自然的。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在当时几乎没有条件观摩到大师的真迹,而只能透过印刷品去体会大师的原作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底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美术馆等艺术场馆也曾举办过多次西方油画真品展,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些展览几乎绝大部分是现代派艺术的作品,真正的古典大师作品还没有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过。因此,对于一个连大师的原作都没有亲眼看到过的、古典艺术的追随者来说,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加契合古典主义内在精神的作品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古典主义的风格学可能还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古典主义的精神却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时代的精神氛围隔膜甚远,因为它更多地体现出西方文明中的宗教精神,体现出在宗教精神之下的人性主义道德理想和完美的美学特征。而这些在当时的艺术家们那里是很难被接受的,大家能够认同古典艺术的人文主义,但几乎不能接受古典艺术所包含的神性的超越价值。关于这些,在当时不但杨飞云无法理解,即便是他的老师靳尚谊那一辈的艺术家,甚至追溯到徐悲鸿那里,他们虽然开启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先河,但是仍然无法知道古典主义背后的那种宗教精神的支撑。所以他们理解的古典主义,只能是偏重于风格学意义上的古典主义,最多是人文主义化了的古典主义,再往深处走,他们就感到茫然了。

对于上述内容,杨飞云只是在今天与我谈起时才有深切的同感,而在当时,他几乎也同样是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杨飞云在大学时代对于古典艺术的钟情,系于一种心灵的感动,还缺乏真正的认知和信仰,不过能够达到心灵的感动,这已经体现出了艺术固有的特性。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并不需要对何为古典主义有一种类似于学者那样丰富的知识,更不需要在逻辑上对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搞得非常明白,其实,他只需要被古典大师的作品感动就够了。艺术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形象,是一种通过直觉而进行艺术创造的审美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飞云追随他的老师靳尚谊而走向古典主义,其起点是一种油然的感动,这恰恰符合艺术的内在发生学。艺术最终是使人感动的美的艺术品,古典艺术的美的理想打动了杨飞云,唤醒了他的另外一只眼睛,即艺术家特有的第三只眼睛来看待世界。这样对杨飞云来说,一条新的艺术道路就在他的脚下伸展开来,他今后的努力不过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