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母亲(2)

父亲是个喜欢轰轰烈烈的人,工作是疗治心灵伤痛的好办法。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从纽约开出的客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热血奔腾的父亲一下子投身到宗教救国的事业中去。他先在天津美国人开办的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他们组织青年到农村宣传基督教,搞扫盲识字运动。在青年会,父亲遇到了母亲,双双志同道合,结为伉俪。1929年,父亲又到美国基督教会出资办的广州岭南大学任教,母亲便随父亲一起南下。

我的母亲姓言,名字叫做忠芸,言氏家族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子游)的后裔。母亲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大学生,出身诗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的外祖父言希仁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江苏常熟人,饱读诗书,写得一笔好书法,

虽然深受传统文化浸润,

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当时女孩子读书,还为封建士林所不齿,外祖父不顾社会上的“诽谤横生,侮辱备至”,仍把我母亲送入普育女子学堂读书。

我的母亲为人之善良是有口皆碑的。她九岁时丧母,三年后,外祖父续弦,继母才比她大三岁。一般来说,前女继母,关系永远紧张,但是这一对正相反,反而成了要好的朋友。母亲帮助继母操持家务,对继母生的弟妹关怀备至。

小学毕业后,母亲考入了住校的、不用交纳学膳费的北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实施严格的师范教育,课程除了国文、英文、史地、数理、化学和教育外,还有音乐、体操、美术、手工、烹饪、缝纫等课程,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该学校后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女革命家和现代作家。母亲也是在那里和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相识的。1919年的天津,受西方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上海,西方几个国家,如英、法、德、美、奥、意、俄和日本已经分割了这个北方第一大港,洋学校制度也就随着传教士和大炮被引进来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但对我母亲个人的教育来说又是莫大的幸运。母亲从师范学校毕业时,恰逢外公到安徽工作,母亲便随行前往,并且在安徽宁国县女子小学教书,后来升为校长。但宁国县地处丛山之中,老百姓贫穷、闭塞、迷信,流氓地痞常来捣乱,继母担心母亲的安危,

便让母亲辞职。母亲辞职后来到上海,考进了刘海粟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国画美术院,即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读书导航